外媒:中国培育“小巨人”企业战略成效显著
参考消息网8月11日报道 据美国外交学者网站8月8日报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将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年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至少获得5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15项及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企业定义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十四五”期间培育1万家“小巨人”企业的目标已经实现。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中国的“小巨人”企业遍布联合国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中的所有行业类别,正在成为供应链的关键组成部分。
报道称,政策的落实有目共睹,“小巨人”企业得到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双重激励。“十四五”期间,中央政府将为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提供100亿元以上的专门资金。
针对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美国和欧盟称之为“去风险化”——的做法,官方媒体多次强调,中国的制造业仍然不受全球逆风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小规模转移的影响,还提醒说企业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中间品。通常而言,这些中间品不是由中国的全球冠军企业制造的,而是由中国的“小巨人”企业制造的。
报道称,随着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摩擦加剧以及与欧盟等更多贸易伙伴的贸易战升级,中国支持“小巨人”企业的战略似乎正在取得成效。正如媒体指出的那样,一些“小巨人”企业也有助于减少中国在一些细分行业里的进口需求。例如,广西晶联光电材料公司参与了氧化铟锡的大规模生产。这是制作智能手机显示屏的一项关键技术。尽管广西有着丰富的氧化铟锡,但国内制造商一直在进口这种涂层,其价格远高于原材料。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23年,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的氧化铟锡量减少了22%。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多元化战略。它既展示了中国的“小巨人”企业在减少对中间材料的进口依赖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自己的“去风险化”战略。(编译/涂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