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提升数实融合成色
来源:经济日报
近期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4数字经济百强市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平均分达到40.6,上海、重庆、北京3市位列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三甲。之所以取得不俗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地方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坚持创新引领,提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成效。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3.8倍,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增幅首次超过第三产业,数实融合发展持续拓展深化。有关政策环境也在优化完善:国务院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不少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推出相应举措。例如,辽宁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以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浙江省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做优做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工业“智改数转”,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5%。
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存在“卡脖子”问题,受制于人。又如,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未能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关键要素的支撑作用特别是乘数效应。此外,兼具行业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未来,应多方协力,厚植沃土,提升数实融合成色。
从产业层面看,推动产业间数字生态协同发展。打破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数据孤岛,强化不同产业数据共享,畅通数据要素流通机制,构建跨产业数字生态联盟。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深入推进5G基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布局与优化,夯实产业数字化底座。强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
从企业层面看,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为转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助力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制定数字人才引进政策,组织开展企业员工数字化技能培训,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急需紧缺创新人才,保障企业用人需求。优化企业数字化营商环境,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构建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智能监管系统,精准、动态监管企业活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从消费者层面看,应加强数字消费理念宣传引导。发挥社交媒体传播作用,提高大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对数字消费的认知度,引导消费者积极尝试数字消费。打造数字消费新增长点,鼓励企业创新数字消费模式,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促进地区消费结构优化,拓展数字消费空间。完善数字消费权益保障制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数字消费新场景中的经营行为,明确消费者权益细则,增强数字消费信心。 (作者:陈高华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