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無感就是無感
很多我们刻骨铭心、慷慨激昂的想法,别人完全无感。
孩子慢慢长大,离开幼儿阶段的最后一站是尿布。白天已经可以不穿,但晚上睡觉还脱不掉。趁着夏天,妈妈和我决定帮他戒掉。
我们准备了必要工具:小马桶(放在床边)、隔尿垫(放在床上)、看护垫(用来加强)、尿湿后换的内裤。我们一一演练摸黑使用的方法,孩子玩得很乐。
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建设。「不会第一天就成功!」、「尿湿没关系,我们慢慢练习。」和他独处时,我把我的甜点给他,然后看着他的眼睛说:「我们第一天很可能失败,你将来还会碰到很多很多的失败,没关系,爸爸妈妈都会陪你。」
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好像我在讲西班牙文。他一口把甜点吃完,跳下桌跑去敲妈妈的肚子。太太嘲笑我:「你那套鼓励年轻人勇于尝试的台词,对孩子完全不灵。」
甚至连太太都怀疑,「穿了那么久,能说戒就戒吗?」我说:「怎么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孩子在一旁问:「什么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试着解释,他没听完,又去敲妈妈肚子。
敲妈妈肚子,可能是他无感时的反射动作。小孩不掩饰,无感就是无感。
事后我想:是啊,小朋友怎么会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跟戒尿布有什么关系?如果当初我是说:「你看,彼得.帕克被蜘蛛咬了一口,第二天就有超能力了。」也许他对一夜可能发生的改变,更有信心。
小朋友怎么会懂「将来还会碰到很多很多的失败」?如果当初我是说:「记得小小兵找主人并不顺利吗?从暴龙、法老、吸血鬼德古拉、拿破仑,通通没成功,最后才遇到『史嘉蕾杀很大』!」
无感的沟通,每天都在发生。不管是老爸对孩子、老板对员工、老师对学生、老婆对老公…我们常用自己坚信的观念和熟悉的语言,去开导、规劝、说服别人。无效后感叹自己苦心孤诣、对方冥顽不灵。愈沟通,鸿沟愈大。
根本原因是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发言,很难在开口之前,先去预想别人的世界、学习对方的语言。要不是当爸爸,我哪知道「史嘉蕾杀很大」!
对自己的孩子,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但对于家庭以外,每天互动的其他人呢?
沟通,其实不是说话技巧,那些是「技术」,相对来说容易。
沟通难在「艺术」:了解每一个沟通对象的习性,用他的频道和语言,来包装自己的讯息。我们都花了很多时间学英文,到了美国自然会改口。却没有意识到中文里也有很多不同的「语言」,需要学习和改口。
你看,我不也是鸡同鸭讲,我还是教沟通的老师呢!但就像孩子戒尿布、小小兵找主人,我会一天一天,持续练习。孩子打肚子的动作,教了爸爸一课:千言万语,不如正中下怀。
(作者为作家、网路媒体《创新拿铁》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