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濒危候鸟领航!保育人士驾飞机带领隐鹮过冬
保育人士驾驶轻航机带领濒危候鸟隐鹮学习飞行,以及认路。(图/美联社)
独特的隐鹮(英文:Northern Bald Ibis,德文:Waldrapp) 是一种旧世界候鸟,曾经广泛分布北非、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然而却在17 世纪因欧洲人的猎杀而基本灭绝,只在一些极小的地方悻存下来。所幸在过去二十年,保育学学透过人工繁殖和渐近野化而得以增加数量,但是牠们还需要学会迁徙,才能真正的成为候鸟。现在,一支由科学家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组成的团队介入,担任养父母和飞行教练。
美联社报导这则感动的故事,生物学家弗里兹(Johannes Fritz)说:「牠们没有迁徙的经验,所以我们必须教会牠们。」
自 2002 年以来,弗里兹和「隐鹮保护和研究小组」( Waldrappteam),持续增加隐鹮的数量,在他们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中欧的隐鹮,从「0只」增加到「近 300 只」。
弗里兹说,这项壮举将该物种从「极度濒危」,提升为「濒危」,这是历史性的,首次将大陆灭绝的候鸟,恢复到一定的程度。
隐鹮曾经遍布欧洲、中东与北非,但是如今在欧洲已非常稀少,需要一步一步复育,并学会迁徙。(图/美联社)
然而,尽管隐鹮仍然表现出迁徙的本能冲动,但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导,它们就不知道该飞向哪个方向。隐鹮保育团队早期的尝试就不成功,因为在没有教导鸟类迁徙路线的情况下,大多数鸟类在释放后不久就消失了。它们没有返回义大利托斯卡纳(Toscana)等合适的越冬地,而是朝不同的方向飞去,最终寻不到合适地点而孤单的死亡。
因此,隐鹮保育团队必须担起中欧种群的养父母和飞行教练工作,现在这支隐鹮种群,是由世界上多个动物园生育的后代组成,并在出生后就尽可能的教育牠们野外生活模式,希望形成一个迁徙群体。今年是人类带领的移民向导的第 17 次旅程,也是他们第二次,因气候变迁而被迫尝试飞往一条前往西班牙的新路线。
为了让它们做好旅行的准备,小鹮在出生几天后就会从父母那里带出,送往由养父母监管的鸟舍,希望能留下「印记」——届时鸟儿会与这些人类建立联系,最终在迁徙途中信任他们。
隐鹮保育团队的「养母」是史坦宁格 (Barbara Steininger) ,她说「我的身分就就像鸟妈妈」。
「我们喂牠们,清洁牠们,清理牠们的巢穴。我们精心照顾牠们,确保它们都是健康的鸟类,同时,我也让牠们记得我。」
然后,史坦宁格和其他保育员坐在一架超轻型飞机的后部,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史坦宁格挥手,并透过扩音器大声鼓励小鹮该学飞了。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场景:这架飞机看起来就像一辆飞行的卡丁车,背面有一个巨大的风扇,还有一个黄色的降落伞将其保持在空中。尽管如此,当弗里兹驾驶这样的飞机飞过草坡和山麓时,真的引发了36只小鹮的跟随,牠们也愈飞愈好。
这并不是特例,弗里兹的灵感来自于30年前的「大雁爸爸」利许曼(Bill Lishman),他从1988 年,开始教加拿大雁与他的超轻型飞机一起飞行,并获得成功。利许曼的故事刊在多个科学杂志,也被制成记录片,后来又被哥伦比亚影业买下版权,改编成1996 年的温馨电影《返家十万里》(Fly Away Home),差别在于,领路者从胡子大叔改成年轻女孩 。
1996年电影《返家十万里》是根据加拿大雁保育员利许曼的故事进行改编,也是人类教候鸟飞行与迁徙的先锋。(图/Columbia Pictures)
与利许曼一样,弗里兹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取得了成效。 2011年,第一只隐鹮成功从托斯卡纳迁回巴伐利亚。随后,每年都有更多的隐鹮完成牠们的壮举,飞行超过 550 公里,该团队希望到 2028 年,中欧的隐鹮数量能够超过 350 只,并且不再需要人类养父母带领。
但是,人类造成的气候变迁,又增加了隐鹮的迁徙难度。由于夏季结束的更晚,使得隐鹮迁徙的季节也较晚,迫使牠们必须在更冷、更危险的天气下,穿越阿尔卑斯山,而且可能没有上升气流的帮助,上升气流是从山下往山上吹,可以帮助鸟儿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情况下翱翔。
作为回应,隐鹮保育团队于 2023 年试行了一条不用穿过阿尔卑斯山的航线,从巴伐利亚前往另一个栖点-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Andalucía)。不过这段路途较远,长约 2,800 公里。
本月早些时候,团队在上巴伐利亚州的一个机场,引导 36 只鹮飞行,幸运的是,顺风加速了隐鹮们的速度。
前往西班牙的整个旅程可能需要长达 50 天,并于 10 月初结束,并不算轻松。但弗里兹表示,这项努力不仅仅是隐鹮,也是为了为其他濒危的迁徙物种做出保育的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