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台湾没有面对「中国台北」的自信? 有影响世界的实力就不怕
● 翁履中/美国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大陆学生访问团成员参访台湾期间,透过媒体祝贺「中国台北队」拿下世界棒球冠军引起争议,除了政治炒作之外,其实也反映出许多人在两岸关系中因为没了过往的自信,呈现出的自卑心态。
「中国台北」这个词,谁不知道是大陆的用法?而台湾使用「中华台北」作为参与国际赛事的名称,又有谁不知道是国际政治现实?如果能有解决的办法,民进党执政多年,为何改变不了?
一连串的政治仇恨后 台湾更有自信了吗?
找不到方法在国际上争取更换名称,所以才在台湾内部拚命寻找可以强调「台湾被欺负」的案例。大陆年轻学生的一句话,给了政治人物和特定媒体创造内部取暖产生共鸣的机会,问题是,缺乏对策来改变国际现实,在一连串政治仇恨和谩骂操作之后,面对北京,台湾是更有自信,还是依旧无能为力?
其实,当掌握国家权力的领导人们对国家本身缺乏信心时,想办法避免百姓跟外界接触的想法,在美国建国初期也发生过。美国开国元勋,也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曾经主张避免美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到欧洲旅行。从历史档案中发现,杰佛逊认为美国人民到欧洲旅行会导致他们不想回到美国,而回到美国也不会开心,因为他们会发现新建立的美国在各方面都远不及发展完善的欧洲。
而当年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更是植根于乔治华盛顿总统和汉密尔顿国务卿所建立的「美国体系」,也就是用关税及进口限制的手段,在美国内部积极鼓励企业发展,确保美国的产业能在与外国竞争前,先具有坚强的竞争实力,这也是美国建国初期被认为采取孤立主义的滥觞,而这个想法类似于今日川普所说的「美国优先」,是一种以先厚植实力确保国家利益的思维。
▼「中国台北」这个词,谁不知道是大陆的用法?而台湾使用「中华台北」作为参与国际赛事的名称,又有谁不知道是国际政治现实。(图/记者黄克翔摄)
一边呼吁张开双手 一边批判两岸交流
姑且不论孤立主义和全球主义的优劣,美国的政治领袖在国家实力仍不足与他人竞争时,采取的方式并不是仇视欧洲,也不是单纯的反对交流,而是基于本身的条件,思考美国应该采取哪一种政策来厚植实力。相较之下,纠结在「中国台北」并且还试着将支持两岸交流的人贴标签,当战犯,显然是只有思考「仇中」可以带来多少政治利益,而不是在为台湾面对的两岸困境找解方。
曾经,台湾因为发展远胜大陆,而让北京当局禁止大陆人民前往,如今,为何政治人物担心交流之后,台湾人民会轻易被统战?坦白说,两岸经贸实力此消彼长就是原因!
面对对岸军事演习频繁,赖清德总统公开呼吁北京当局,举拳头不如张开双手,问题是,虽然台湾没有用武力向北京呛声,但透过绿营政治人物和立场鲜明的媒体表达对中国的仇恨言论,执政党带领下的台湾,岂有展现张开双手欢迎对话的诚意?
换个角度说,既然在台湾内部要展现对大陆的强硬态度,赖总统又何必温和向北京喊话?一边呼吁对方张开双手,另一边又批判台湾内部支持两岸交流的意见,正是当前北京很难与民进党建立互信基础的根本原因。
当然,台湾可以选择跟美国站得很近,但选边站不必是完全关上门,执政党的政治人物越是反对民间交流,越凸显没有信心在自己的执政之下,台湾人民对自己的生活会更满意,会更有能力和条件让对岸看见台湾的优点。
▼面对对岸军事演习频繁,赖清德总统公开呼吁北京当局,举拳头不如张开双手。(图/记者陶本和摄)
让世界重视台湾 从不是因为用了哪个名称
在台湾高喊抗中的政治人物,多半强调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下,不排斥与对岸展开对话,事实上,倘若真有对话机会,执政党真的准备好要怎么谈?如果政治人物没有面对大陆的信心和对策,只想配合美国建议强化国防,民众看不到台湾具有让对岸愿意谈判的实力,又感受不到战争的胜算,多买武器不仅无法让台湾真的变成刺猬,反而让台湾社会出现更多为家人寻找退路的讨论。
两岸关系在双方缺乏沟通下,即将进入川普第二任期的深水区,可是看到政治人物关注的焦点,却仍然是想办法在台湾内部区分彼此,增加自己的流量和支持,而不是思考如何强化国家实力。
在纷扰过后,民众需要理智的理解,不管是「台湾队」还是「中华队」,让世界真正重视台湾从来都不是因为用了哪一个名称,或是集资在哪里刊登了广告,而是因为台湾能拿出具有影响世界的实力。
▼不管是「台湾队」还是「中华队」,让世界真正重视台湾从来都不是因为用了哪一个名称,而是因为台湾能拿出具有影响世界的实力。(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本文获授权,转自「奔腾思潮」。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