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全世界只有中国电影有字幕?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547929535/answer

01

五千年文明,成语多、典故多

中文博大精深,不管古装现代,用成语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谐音梗这种更是搞笑的主要素材。

电影、电视中,很多片段一闪而过,要通过字幕给观众一个反应几秒的缓冲。

96版本的三国部分台词配了原生字幕,出现很多经典表情包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对对子

许氏三杰电影《大军阀》片段

其实,国外也不是所有剧都没有字幕。

比如搞笑的情景喜剧,因为经常用梗,偶尔谐音,所以一般也会加上字幕,给观众提示笑点。

比如经典的《老友记》DVD版是有英文字幕的,里面的双关语很多。

《老友记》中Over既表示位置关系又暗示的俩人的感情状态

老友记有多个版本,图中这版是有三语言字幕的

02

国家地域大方言多,且常用方言梗

以前的老电影都是普通话播音腔,字正腔圆,除了歌唱环节基本没字幕。

老电影里的唱戏时才是有字幕的

现代剧则经常为了用方言来辅助人物性格,而且有时候可以用口音、俚语来强化剧情冲突感。

《无名之辈》是典型的方言对白

《疯狂的石头》经典的方言喜剧电影

这种情况在外国电影里则并不常见。 比如美国,虽然面积不小但因为各州英文发音都差不多,偶尔出现个英国人、法国人说的也是英语,除非剧情需要说一两句本国语言,电影才会配少量的字幕。

美国的电影院会提供一些字幕设备。

实际上美国的电影、电视有些是有CC字幕的,但一般都是供听障患者看的。

电影院售票时候,会注明是否有“Closed Caption Available”,有的还会给听障人士搭配特殊的眼镜来显示字幕,照顾其他观众的感受。

还有一些电影院则是提供专门的设备,也就是closed caption device和售票人员索要会给。

这个东西是可以插到旁边的杯托里的,免费。如果有机会去国外看电影,口语又跟不上,可以直接拿一个使用。

摆在合适的位置,当影院关灯之后,效果和你看电影字幕是差不多的。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妨碍其他观众。

这个对白很有槽点

03

80、90年代港台剧向东南亚文化辐射的影响

我们回想下最早看到中文字幕是来自那里?

没错,80、90年代的香港录像带和台湾的偶像剧。

“两周一成”的小马哥

《流星花园》的“我宣你”

那个时候,香港、台湾地区是整个东南亚的文化辐射中心,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都看港台地区出品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

这里没提内地,因为在当时内地不是港台电影的主要商业市场方向。

我们小时候在录像厅看的不少粤语录影带其实严格意义可能算盗版。

内地成为香港的主要市场目标要在2003年CEPA协议签署之后,合拍片进入国内市场。

香港电影的字幕经常用非普通话标注

散布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很多,但语音差异很大。 粤语、潮州话、客家话、闽南话、福建话等发音细节都有不同。

很多人掌握两三种不同的方言但有的能听不会说,有些听着都费劲。

所以,繁体中文的字幕成了大家统一的高辨识度辅助听力系统。

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繁体字不完全一样,但不妨碍互相能看懂,这里我们统称“繁体字幕”。

周星驰是香港电影里很少的有专人作普通话配音的演员

周星驰的专门配音员石斑鱼(猜测是无厘头梗如果用字幕很难表达准确)

很多80后、90后第一次看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的录像带,都是粤语版的,但不妨碍依靠着繁体字幕看的很过瘾。

之后,90年代TVB香港剧和台湾综艺节目则继续给内地的很多青年们提供了新的娱乐内容。

这些剧集和娱乐内容或者是自带字幕,或者是当时刚出现在网上的“字幕组”单独制作的字幕。

90年代末已经出现字幕组,不过他们制作的内容由于网速基本无法直接下载。

大家都是去电子市场购买压缩的RM光碟。

那个年代的RM格式港台剧光盘

中国的历史上几千年,大多定都北方,文化辐射都是由北向南居多,官话大部分是北方话。

这也导致过去人口密集地区说的方言更贴近普通话。

而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更大。

因为90年代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娱乐内容“从南方向北方、从沿海向内地”的文化辐射,造成了本来使用人数较少的粤语,在影视剧中占居了很大的比例。

因此,大量不说粤语的观众养成了配合字幕观看电影的习惯,这也是后来中文电影添加字幕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典型的港台电影字幕也成为了现在的表情包

04年轻观众欣赏美英日韩剧养成的观影习惯

90年代还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国内计算机、互联网的崛起。

同一时期国内的文化娱乐内容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影视工业的精良产物,所以80、90、00后都看过大量美英日韩的影视剧作品。

只不过小时候是电视里面播放“译制片”,已经配好了音,而有了互联网之后大家看的是字幕组翻译的影片,没有了配音,多了字幕。

日剧曾经在国内有大量的剧迷

这些剧集伴随了不少人的整个青春岁月,也让大家养成了看剧同时要看字幕的观赏习惯。

这种习惯被如今的20~40岁年纪的消费主力群体广泛接受后,就成了商业娱乐的消费取向和行业标准,新的中文自产作品也开始添加字幕,来满足用户习惯。

05

现代娱乐工业的互联网传播需要

国内这两年的电影业开始借助互联网传播,而“经典台词”往往是互联网传播的重要一部分。

为了影视的自媒体社群传播,带经典台词的电影截图显得非常有必要。

景点的台词和截图甚至能够成为表情包,自带流量的广泛传播。

06

现代年轻人的观看需求

另一方面,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在家看剧、看电影越来越不耐烦剧情。 除非经典好剧,否则用加快播放是不少人的日常操作。

在X1.5、X2倍速的播放下,看字幕很多时候比听对白更能方便理解,这就成了一种观赏的需求。

文字形式的字幕可以帮助读者更快捕捉到内容的关键词和大意。

就像我们打开59秒的语音会头疼,转换为文字阅读则容易得多。

另外,中国的手机移动上网用户是如今互联网用户的大头。

在宿舍、地铁,甚至是自习室、公司办公室,大家都在利用碎片化事件,拿手机、PAD观看视频内容。

比如我们办公室里,一到中午吃饭,中年同事都是找个会议室,坐在里面边聊边吃。年轻的90、00后同事则偏好架起手机,自己看剧吃外卖。

懒得用耳机时候,外放音量大担心影响他人不够大,字幕就成了帮助理解内容的最好帮助。

如果一部影视剧没有字幕,它的被播放率会明显降低,因为收看的场景更受限制。

在影院上座率明显降低,互联网传播率不断升高的今天,影视剧发行方当然会重视起观众的需求,给自己的内容添加字幕。

毕竟和制作费用比起来,这个的成本非常低。

如今依靠AI,不少视频平台已经可以实现“自动添加字幕”的功能。

总结一下:

文化博大精深,典故成语多 ;地域方言差异,常用俚语多;

受到港台剧的历史习惯影响;英美日韩剧的成长习惯影响;

现代影视娱乐市场传播需要;当代年轻人碎片化观影需要。

这六个原因可以说从大到小,从历史趋势到市场需求,从文化影响到用户习惯,共同形成了中文影视比较特殊的“字幕文化”。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I进一步完善,可以更具语音内容快速生成完美无错且准确的字幕,那个时候,影视出品后也就不需要专门添加字幕了,全部由观众来决定。

▼今日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