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部地区“脊梁”更硬

原标题:为了中部地区“脊梁”更硬

阅读提要

唯有实打实的行动和成效才能证明没有辜负所担之责、应有之为,唯有在抓好自身发展的同时,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才能为平衡好差异性与协调性提供发展实证。

时隔近5年,一场聚焦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座谈会再次召开。

前一次座谈会,人们对一句话印象很深:中部地区这个“脊梁”要更硬一点,“补补钙”,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几年时间,中部地区崛起就处在这样的解题过程里。这次座谈会为进一步回答好中部地区“脊梁”更硬这个问题,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次提供方法指引、再次明确行动路径、再次谋划推进举措。

这些年,中部六省攻坚克难、持续奋进,各自的发展都比过去更“硬”了。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汇聚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区域经济总体实力、创新发展动能、产业基础、改革开放等方面,一个庞大集合体的区域性发展,也比过去更“硬”了。

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调发展,协调是理念内核。党和国家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考量,中部地区不断交出的发展成绩单,都给我们深刻启示,中部地区的“脊梁”之喻,是包含个体与整体关系的区域功能定位之喻;中部地区的“脊梁”之硬,是包容地方发展差异性、特色化在内的区域发展整体性之硬、协调性之硬、平衡性之硬。

此次座谈会从6个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面中有点、以点带面、点面共进的特征鲜明,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作为的指向鲜明。安徽的汽车、湖南的重工、湖北的电子、江西的航空等,中部地区制造业打造了众多亮丽“名片”;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3年已增长至7.4万元,与全国人均GDP差距逐年缩小;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共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在许多具体方面,我们能看到过去这些年,中部地区在哪些方面补了钙。从此次座谈会作出的部署来看,无论是“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还是“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无论是“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还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这些带有突出的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特征的协调发展要求,决定了很多工作都站在了更高的起点。工作是要在落实过程中被检验的,若干年后,当各地各部门各领域做的事接受审视、核检时,唯有实打实的行动和成效才能证明没有辜负所担之责、应有之为,唯有在抓好自身发展的同时,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才能为平衡好差异性与协调性提供发展实证。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意味深长的论述,到今天,道理背后蕴含的深意仍然不啻为清醒剂。比如,十年前,在谈及京津冀发展合作时,总书记曾说:“来回走动一次,吃一次饭,过去还要喝一次酒,签一个协议,搞一个仪式,然后各干各的,这种浅层次的合作甚至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用顶层设计指导、引领、推动合作。”区域协调发展既不可以独善其身,也不可能独“惠”其身。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部地区在错位发展、和而不同,融合发展、志合道同中,“脊梁”会变得更硬,在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的过程中,浓墨重彩写就新篇。(余姝满)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