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被判赔吉利6.4亿
作者:喻言
编辑:周智宇
车圈互相挖人的操作,并不鲜见。然而,一起“天价赔偿”,为挖人时不合规的行为,敲响警钟。
近日,吉利和威马关于技术秘密诉讼案件,终审判决落定。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结浙江吉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诉威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判定威马赔偿吉利方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约6.4亿元。
在一审当中,原定被判赔偿金额为700万元,如今终审,直接翻了90倍。这起案件也成为中国目前技术秘密诉讼中,赔偿金额最高的一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官方也转发文章,称之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第一大案”。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方面的起诉,是企业竞争当中惯用的一种手段,不少案件在实际的诉讼程序中,面临着举证难,周期长的困境。
此次吉利这个案件成为行业一个新的样本,以后,类似的行为都可能面临被诉讼。并且有了此案例后,后续其他诉讼都能有所参照。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识产权从业律师表示,现在不光是汽车行业,各行各业来讲,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都是越来越高,法律还是鼓励企业踏踏实实做研发;并且从判赔金额上来讲,二审比一审判得高也是一种导向,也能给后面的类似事件起到警示作用。
案件最终被定性为“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
威马与吉利之间的渊源颇深。
威马的创始人沈晖此前也是吉利的副总裁,曾经主导过著名的跨国收购案例——吉利收购沃尔沃。沈晖在201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地表示,威马汽车当时约有200名核心员工,而大部分就是他以前的同事。
如果仅是离职加入新的公司,倒也无可厚非。
从法院的判决中可以看到,这些离职的员工,将在吉利时期研发的技术,带到了威马,并申请了专利。此次案件中的技术秘密,指的是吉利的汽车底盘技术。
2018年,吉利发现,从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离职的员工将在吉利期间的研发申请了专利,登记在威马名下,后来这些技术被应用在威马的EX系列车型上。而追根溯源,这些技术是在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工作期间基于吉利NL系列燃油车的车身(包括底盘)改造电动车的技术。
其中涉及到的专利技术共12项,登记时,作为专利发明人的这些员工从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离职不到一年,吉利对比发现,不少专利的说明书和附图和吉利数模截图一致。
2018年3月,吉利集团在信息安全例行检查中发现,集团间接100%控股的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多名离职员工交还的工作电脑硬盘被钝器损毁;其中原吉利集团副总裁、该下属公司总经理侯海靖则是以工作电脑丢失为由,没有交出吉利集团为其配备的存有大量技术数据的工作电脑;又有该下属公司员工在离职前几个月,一天内下载了超200份技术相关资料。
被损毁的电脑硬盘技术修复后,吉利发现,有员工2016年就开始为威马工作,吉利这才开始在内部排查。
最终发现,在2016年,该下属公司有约30名员工加入威马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工作,当时也有较多高管也提出离职,但不少高管涉及竞业协议。其中侯海靖于2016年7月正式离职,两年后,竞业协议期满,侯海靖立马入职了威马集团,成为联合创始人。
到2018年,约40名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入职威马,包含总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多位高管。这也印证了判决中的“有组织、有计划”。
整个汽车行业,因员工流动而产生的技术秘密泄露的事件还有很多。
例如,在2021年,电池行业龙头老大宁德时代就5项专利向市场份额长期第三的中创新航发起维权诉讼。
这场诉讼也是旷日持久,今年5月份公布的一审判决,中创新航及其下属公司被要求停止侵害宁德时代专利权的行为,并赔偿宁德时代超4000余万元。
对此,中创新航表示并不接受一审判决,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威马与吉利的这起案件,是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粗放成长的侧写。威马起初通过盗取商业秘密,节约了研发成本和时间,得以成为新势力中,快速交付的企业。几年过去,这家企业还是淘汰在市场的洪流当中。
井喷式发展时期,行业无法避免泥沙俱下,乱象丛生。然而,现在到了淘汰环节,那些没有积累下自己技术的企业,那些在产品质量上有待考量的企业,那些在商业模式上难以持续的企业,都有可能面临风险。
行业内卷的同时,也迫切需要走向规范化。这一案件的落幕,也给如今行业中,要怎么卷的探索,给了一个具体的答案——卷归卷,但不能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地卷,这些行为终将受到惩罚。
新能源也要告别野蛮成长的阶段,进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