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腾讯这颗老树总能长出新芽?

11月13日,腾讯发布了新一季的财报,整体营收数据依然稳健,在当下经济环境中实属不易。

有意思的是,最近两次腾讯财报都提到了古早产品QQ,这一次提到的内容是_

“升级了平台后端基础设施,并增加和推广了腾讯频道以及AI妙绘和相册回忆等新功能,推动QQ的移动终端月活跃账户数于同比增长回正。”

26岁的互联网“活化石”产品QQ在新体验和新技术的加持下,老树焕新。

不光是QQ,本季财报还披露了微信小店、微信搜一搜、AI大模型等战略新兴业务的最新进展。

事实上,腾讯过去一年财报中提到了非常多的新亮点,这些新亮点迸发于不同的事业群,有的是老业务重新焕发生机,有的是新业务崭露头角,但都从腾讯的庞大生态下萌发,悄悄生长,贡献新的增长动能。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腾讯这家公司非常可怕的一个地方在于,总能接二连三地有新的亮点冒出来,这样的“参天大树”还能不断抽出“新芽”“新枝”,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那么,这背后有没有哪些值得产业界研究探讨的深层逻辑呢?

这篇文章卫夕尝试做一个探讨——

当腾讯高层在两年前将微信称之为“全村的希望”的时候,业界对微信的关注点主要在视频号这一战略赛道的进展上。

然而,两年过去,微信不仅视频号各项数据增长迅速,搜一搜、小程序等诞生已久的“老”业务同样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其中,搜一搜在最新发布的Q3财报里,是这样描述的——

“微信搜一搜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加强了其对复杂检索及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微信搜一搜在商业化检索量与点击率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接下里我们就从“搜一搜”这个微信的新晋潜力产品切入来聊一聊中国互联网界的“瑞士军刀”微信是如何不断推陈出新的。

没错,从启动soso到QQ浏览器,再到并购搜狗,腾讯的搜索之路漫长而艰辛,到微信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打法——

微信的“搜一搜”其实启动很早,用流行的说法就是一直在“猥琐发育”,我尝试梳理从2018年微信事业群正式成立搜索应用部门起微信搜索的一些重要节点——

2018年,接入搜狗、知乎、微信读书等内容;

2019年:微信搜索正式升级为“搜一搜”,强化生态内容连接属性;

2020年,上线“指尖搜索”,允许用户在聊天过程中长按聊天气泡进行搜索;

2021年:升级PC端搜一搜,增加图片搜索功能;

2022年,上线百科,支持搜索广告,支持超级品牌专区,丰富搜索入口;

2023年,上线问一问,强化搜索直达,加速向通用搜索迈进;

2024年,上线AI问答,将搜索与对话心智结合,革新信息精准获取方式;

根据2024年9月的最新数据,微信搜一搜月活超过8亿,每天有50%的微信用户在使用搜索能力。

可以看到,作为微信生态的“超级连接器”,微信搜索一直在稳健而进取地打磨底层技术和升级应用层功能,既不急躁、也绝不躺平。

当这些长期练就的内功叠加小程序、视频号、AI等新要素的加入,开始产生“反应堆效应”,在体验层面和商业层面展现出强大的后劲,而这就是微信作为腾讯基座一直以来的长期主义产品节奏。

同样从微信生态里孵化出来,经历了长久的发展,最终成长为业务中坚力量的还有小游戏,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小游戏的发展——

当张小龙在2017年12月在广州微信公开课上演示“跳一跳”时,Facebook的同类产品Instant Game还要一年后才诞生,而YouTube的同类产品Playable也还要五年后才上线。

回顾小游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经典的微信风格的业务增长路线,那就是“耐心和雄心”并举——

耐心体现在不强推、不支持中心化分发、不支持分享到朋友圈,更多依赖生态内的自然生长。

正如微信诞生是不默认导入通讯录好友一样,微信深刻理解,只有自发的增长才是健康的增长,任何靠强推、硬推带来的流量都靠不住,张小龙曾经在分享中称——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说明不是需求;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说明都不行了;避免“拉动”,需要拉动,说明是KPI了;避免“导入”。需要导入,说明没有生命力。”

雄心体现在稳打稳扎地推进技术和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缓存从50M扩容到1G、打通广告和变现、推出Unity导H5方案、上线IP合作平台等等。

目的只有一个:为开发者提供集开发、增长、变现、资金、策略等方面的系统支持,让C端的用户体验和B端的商业价值齐头并进;

当游戏行业都在热议小游戏2024H1总流水增长超 30%的亮眼数据,大部分人已经忘记了小游戏作为“时间的朋友”诞生已经快7年了;

事实上,以上理性、务实、进取的策略贯穿在微信几乎所有的新业务上,回顾微信推陈出新的过程,如小程序、视频号、企业微信等业务都不是高举高打地急切上马,而是做好顶层设计,按部就班、稳打稳扎地有节奏推进。

必须要说明的是,以上我们看到的是微信成功的产品,事实上,在微信的发展历史上,其实有过众多失败的产品。

我们随便举一些例子,比如当年高调上线的对讲功能、微信表情商店、微信圈子好物等等,而正是在这些不断的失败探索中,微信的产品手感愈发成熟。

事实上,宽容失败本身也可以说是腾讯的基因,当我们回顾腾讯历史时,会发现它同样做失败了大量的产品——腾讯微博、儿童手表、朋友网、QQ家园、QQ宠物、QQ旋风、QQ搜搜、拍拍网、腾讯OS、腾讯Q+、TT浏览器.......超过100+产品的不断试错,才积累腾讯深刻的产品认知和产品经验。

在我看来,腾讯不断“老树发新芽”,和这种包容创新、允许探索的文化有比较大的关系。

我举个例子,在腾讯文档发布的时候,马化腾在朋友圈用一个词形容了这个新产品——“团队给我的惊喜”。

既然是惊喜,说明这个产品并不在马化腾按部就班的规划之内,也说明了腾讯的事业部有允许创新和探索的自由度,你能想象PDD的老板允许团队给他一个惊喜吗?

事实上,微信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的,微信的立项并非来自高层的指令,而是腾讯广研张小龙的敏锐嗅觉和超强执行力的产物,同样,视频号也是,张小龙的原话是——

“我们确实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甚至没有开一个会立个项说我们这是重大项目,这是微信团队自己的一种风格,做一个新东西最好是一个小团队悄悄做,而不是大张旗鼓变成一个大项目,所以这种压力是来自内在的,而不是任务式。”

是滴,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当一个组织不断减熵,没有了冗余和自由度,或许效率是提高了,但可能性也就下降了,PDD选择走自上而下的减熵之路,它成功了,但更多的公司失败了,而腾讯选择了保持探索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诞生了微信红包、腾讯文档、混元大模型(混元大语言模型最先是腾讯广告技术团队研发的,在2022年ChatGPT诞生之前在内部就已经诞生了)。

事实上,在遥远的2001年,QQ秀就是腾讯市场部的许良而非产品技术部牵头发起的,可见或许从那个时候起,腾讯内部“谁可以创造增量就让谁上”的文化就已然成型。

二、从腾讯广告的重新增长看AI赋能的价值

“腾讯广告熄火了!”

这是2021年Q3-Q4、2022年Q1-Q3腾讯广告(最新财报已更名为营销服务,下同)连续五个季度同比分别下滑时,互联网广告的业内人士的共同看法。

彼时,宏观经济不确定叠加头部行业政策变化,再加上iOS广告归因调整等因素的叠加,的确让一直表现亮眼的腾讯广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挑战。

然而,短短一年多之后,腾讯广告就以一波连续7个季度的高速增长证明了其强劲走势,最新刚刚出来的今年Q3强劲增长17%,财报的表述是——

“得益于广告主对视频号、小程序及微信搜一搜广告库存的强劲需求,以及巴黎奥运会相关品牌广告的较小幅度贡献。”

的确,在这一波稳健增长的背后,有行业宏观的改善和视频号等新流量变现释放的原因,而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同样不可或缺——AI加持。

在过去的多个季度中,腾讯财报和电话会议中,几乎每一次都会提到AI对腾讯广告的加成作用。

最新Q3财报电话会的表述是这样的——

“AI为我们的广告服务带来了更高的定向准确性和响应率,这两者都为业务和广告收入带来了直接的益处。”

事实上,AI对广告业务的加成只是腾讯混元大模型赋能集团不同业务的一个缩影。

根据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最新透露,到目前为止,腾讯内部有接近 700 个业务接入混元(去年9月份仅50个),包括腾讯会议、文档,微信读书的 AI 助手等,基本上腾讯所有的业务都用,内部调用量大概将近 3 亿次。

对于AI业务而言,腾讯既有战略层面的重视又有战术层面的务实。

马化腾在去年5月的财报会上分享过腾讯对于AI的战略判断。

“我们最开始以为这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所以我们觉得(AI)非常重要。”

但与此同时,面对行业过度投资可能带来的产业泡沫,腾讯对于AI的在战术层面是稳健而务实的——

“我们也一样在埋头研发,但是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来展示。”、“在工业革命里,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看是不那么重要的。”

马化腾的这些话在今天AI行业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绪逐渐转向PMF(Product / Market Fit )的过程中,显得异常冷静。

“要实现AI大模型应用,需要结合不同层面的技术,包括基础设施、模型、agent与工具、还有应用场景,每一层都需要考虑到,才能在合适的行业场景中,找到业务落地机会。”

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接受采访说。

在《跨越鸿沟》这本书中,作者杰弗里·摩尔将技术扩散分成了五个阶段——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落后者。

其中的“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众”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而这一轮AI热正好处在这条鸿沟之中,如何用尊重市场、匹配市场的方式跨越这条鸿沟是关键,而腾讯的做法是在长期技术基建和产品落地两方面齐头并进——

今年9月17日,在2024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发布了最新版的混元大模型Hunyuan-Turbo,训练推理效率也提升了超过100%、推理成本下降50%,价格下降50%,同时推出智算底座“腾讯云智算”,数据读写效率是业界10倍,从机器上架到开始训练可以做到只需1天。

在C端产品层面,除了混元接入到了700个腾讯相关业务外,直接面向用户的AI助手元宝集成了聊天、对话、陪练、文生图、智能体等多个功能,在应用商店上线4个月快速更新了25个版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腾讯目前将AI的投入看成是一场长跑,并没有用唯快不破的短跑姿势,而是以“产业实用”的务实策略在推进,其在入口、场景、数据等方面的优势有望帮助其在这场比拼耐力的长期赛跑中争取到更优的位置。

在业界普遍的认知中,腾讯的技术标签并不强,然而,无论是从研发支出的增长数据还是技术储备的前瞻性上,腾讯的技术基建都不可小觑。

财报显示,腾讯三季度的研发开支达到179亿元同比增长近9%,自2018年至今研发投入达3205亿元。

我想,技术家底深厚、基建弹药充足,也是腾讯能不断“老树发新芽”的重要原因。

三、腾讯新芽背后的生产关系

以上我们从小游戏和AI两个层面聊了腾讯这家公司的一些最新业务进展,事实上,对于一个年收入超6000亿的巨头而言,小游戏和AI只是它众多新业务中的两个代表,还有很多不断冒出的新业务在涌现——

1.“全村的希望”微信的一些增量业务——视频号、小程序、微信小店等,其中小程序Q3的交易额超2万亿,同比增长两位数,在点餐、充电、医疗等行业表现亮眼;微信小店全面升级成体系标准化交易平台,腾讯交易基建再下一城。

2.“一门三杰”——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正在加速整合,以SaaS的方式在企业服领域获取增长的同时带来新的商业化收入;

3.海外游戏:多款新老游戏表现亮眼,比如这个季度表现亮眼的《VALORANT》,在今年8月发布主机版后,收入增长超30%。暗区突围端游海外版《Arena Breakout: Infinite》今年8月开启抢先体验后也吸引了全球数百万玩家参与。

这些业务都可以称之为“新芽”业务,在我看来,腾讯之所以能不断推陈出新,核心还是它构建了一个孕育新动力的“生产关系”——

这个生产关系由几个不能直接量化但又能从业务中投射的要素组成,在这些要素中,首先是腾讯深入骨髓的“体验优先”的产品基因,这个解决“真需求”的手感没有几代产品周期的起落是很难构建的。

很多人不会想到,腾讯年刊今年第一篇,就是马化腾亲自写的《关于Debug的一些方法和思考》,里边举了很多细致的例子——

“2023年的Linktime上,有一个高赞问题是关于企业邮箱的,邮箱团队当天就开贴征集意见,很快从乐问、企微收到了914条反馈,一个月的时间迭代3版,更新了31项功能。”

在头部大厂的创始人中,马化腾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产品经理,一直没有变过。

其次是完善而深厚的技术家底,这一方面保证了任何产品冒尖背后有足够的火力支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能在长周期内应对技术跃迁和变革;

事实上,腾讯在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62000件,专利申请公开总数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二。

第三,是腾讯“热带雨林”般的生态,这个生态横跨了即时通讯、游戏、长视频、短视频、音乐、金融、云、企业服务等多个赛道,而这些赛道并不是一个个的孤岛,而是通过不同的毛细血管有机联系在一起,因此天然给了创新碰撞的土壤。

结语

在《反脆弱》这本书中,作者塔勒布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在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中,脆弱的反义词并不是刚强,而是一种面对冲击的充满韧性适应性。

在某种意义上,腾讯通过产品、技术和生态在长期的进化中构建了一个“反脆弱系统”,这个系统不冒进、不保守,从体验的角度关注真需求,关注产品和市场的匹配,既有耐心又有雄心。

在不确定性中通过尊重常识寻找确定性,这可能腾讯能长期穿越周期的重要原因。

——End——

作者简介:卫夕,公众号“卫夕指北”出品人,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关注这个账号,你都不知道你会错过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