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生儿命名 陆官方吁少用生僻字
浙江一名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新华社资料照片)
大陆公安部吁少用生僻字
南昌某一派出所的民警在为群众办理临时身分证。(新华社资料照片)
中华文化5000年,历代使用文字变化大,出现如𤩽、赑、曌、骉、翳、禤、翾等异体字、生僻字,有些字连中文系学生都念不出来,却被大陆家长青睐,成为新生儿的名字,看似特别,却因大陆官方电脑系统使用的字体、字库,无法显示,导致需要身分认证时出问题。
大陆公安部表示,民众换发第二代身分证、输入电脑的过程中,一共收集地址、姓名中的生僻字达3万多个。公安部人口资讯管理系统的专用汉字字库已包含7.2万个汉字,主要是解决少数民族、冷僻姓氏与手写旧户籍留下的问题,在大陆官方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许可范围内,把新发现的生僻字尽量纳入字库中,满足民众办理户籍和居民身分证的需要。
大陆其它公、私机构,如教育、银行、铁路、航空公司、房产等部门并没有类似的专用字库,无法共用这些生僻字,如果在生活中以生僻字或异体作为姓名,会面临许多麻烦事,尤其是目前大陆官方全面推动「网上办事大厅」,透过网路实名、实人认证系统申办官方事务、法律事项,如果民众姓名中有无法显示的生僻字,就必须亲自前往各机关办理。
差点因名字赔掉定金
广州24岁梁姓女子就是「受害者」,父母为她取的名字中有个「𬍛」字(音同利),一般与「玓」(音同琢)字共用,在《史记》中,「玓𬍛」指的是明珠的光泽,蕴含「掌上明珠」之意,原本是件美事,但在大陆官方单位的电脑字库中,并没有「𬍛」字,她的高考(大学联考)准考证打不出完整名字,只能请校长签字,带户口名簿才能进考场;念大学时也差点因名字问题领不到奖学金。
入社会后,梁女更是麻烦不断,买房、车时,因名字打不出来,无法申请银行贷款,险些违约、赔掉定金,最后房子贷款用拼音才勉强过关,车子是改用老公名字贷款。
特殊名成嘲笑对象
北京有位邵先生也是因为名字里有「𤩽」字,从社保卡、银行存折、火车票到驾照都打不出全名,平时不能网购电影票,春运抢票也得亲到火车站排队,非常麻烦。
除了生活不便,生僻字的姓名,也会间接阻碍人际关系,有网友表示,有位同学叫「马騳骉(音同读飙)」,同学都叫他「喂!」或「马五」、「马六」,老师点名时直接说「万马奔腾来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