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 从抢投资份额到缺现金流 电影投融资如何破局?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北京摄影报道
每一个电影项目都是一本难念的生意经。从点点星火的创意萌生,到熠熠生辉的银幕跃动,一部电影虽成就于创作者的灵感乍现,却成型于投资人的倾囊相助。电影因其商业属性,深受投资逻辑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电影项目发展的助力,也是其前行的挑战。
4月22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投融资论坛“电影投融资的突破与跨越”在北京朗园station举行。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创始人于冬、坏猴子影业及上狮文化CEO王易冰、华人影业及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导演张末等,就融资之痛与破局之路带来分享。
论坛现场
融资之痛
于冬:电影行业过去抢投资份额如今缺现金流
电影行业轻资产、高风险的行业特征,天然相悖于资本求收益、求稳妥的投资期许,双向十字路口之间,横亘在相互试探的双方之间的阻碍何在?如何迈出拥抱彼此的下一步?形成电影与资本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于冬(右)
在4月22日的投融资论坛“电影投融资的突破与跨越”上,于冬分享,经历过去三年,中国电影发展到了关键节点,就是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哪里?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恢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影片是以往很多年积压的,比如《封神》是九年磨一剑。今年已四月,大片开机数量不足,对明年春节档暑期档都有影响。如何推动大片的投产,让电影公司敢于投入都需要金融的支持,行业最缺乏的是现金流。
于冬表示,博纳影业项目《蛟龙行动》投资巨大,敢于投资是出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信心,看到观众对大片需求的信心,也是对重要档期的信心。他也透露,因为拍摄制作周期过长,占用现金流,导致公司一些中小影片项目要停下来,等这个片子上完。
坏猴子影业及上狮文化CEO王易冰也直言,2019年前是钱多项目少,这两三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缺钱”。
导演张末分享,这两年拍大片的机会变少,“当投资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很多投资方出品方就不敢撒网式地抓一些大片。”此外,对于创作而言,时间也是一个痛点。很多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开启倒计时,留给拍摄、制作的时间有限。“如果资金到位后,如果我们不能在8个月内完成拍摄,在12个月内或者是24个月内得到回报的话,就不能形成一个资金健康地循环,所以我特别理解出品方以及投资方的难点。”张末说,但这对于创作人而言,时间吃紧后,留给剧本打磨的时间有限,可能会导致剧本邀不到好的演员。
张末
如何破局?
从单片投资到尝试片单投资 重视票房外延收入
一方面是整个电影行业需要资金的流入,主创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打磨精品,另一方面,是投资者对项目缺乏信心,踌躇不前。如何破局?
传媒界专家赵方曾领导制作《滚蛋吧!肿瘤君》《寻龙诀》等多部热门华语电影,2016年至2023年担任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总裁。她认为如今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已投资的投资方没挣到钱,二是现在将投资的投资方没有信心,她认为,好莱坞的经验可以借鉴。
“现在我们的票房产出占比太高了,我们太多的投资回报,希望从票房中拿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重视票房之外延伸产品的收入,此外,也需要重视国际市场对票房的补充。她以疫情前,好莱坞不少电影在中国票房取得的佳绩来举例,建议中国一些重工业电影、具备国际传播力的电影项目能够出海。她也提到,单片投资的风险,制片方可以考虑采用片单融资的办法,比如投资某位导演近几年的3部作品,一方面这对投资方的投资安全是一种保障,对于导演来说也是很大的支持。
坏猴子影业及上狮文化CEO王易冰分享,电影产品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坏猴子”这些年就是在帮助青年导演建立起投资人对他们的信任。关于“片单投资”,坏猴子也已采取过这种方式,三部影片《孤注一掷》《二手杰作》《奇迹笨小孩》,赚了一个亏了一个平了一个,总体有利润。
当天,《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3)》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电影投融资市场显示出六大特征,包括“整体市场快速回暖,产业产能迅速拉升”“内容创作重回主流,企业融资回归理性”等。于电影行业各个链条上的从业者而言,继续打磨好的内容是根基,期待市场回暖复苏信号继续增强,更多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