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20世纪末我们被西方预测崩溃险成真,当时怎转变过来的

唯有知古今者,才能掌未来;唯有懂兴衰者,才能识变革;唯有辨危机者,才能创发展。从庚子年初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各地的的产业链、产业资本布局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本来在进入新常态以后就发生的一系列新的矛盾变化更加复杂化,加剧了宏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然而每当面对危机的时候,中国也总可以用她的智慧化危为机,从容应对。

温铁军曾说过,20世纪末我们中国被西方预测崩溃差点成真,但事实证明,这一切最终不过仅是一个险些的猜测而已。所以,当时的中国,是如何转变过来的?

回归二十世纪末期的现实情况,我国曾经负担的200亿美元财政赤字,到如今中国的大国形象崛起。我国到底是怎样将西方预言的我国即将崩溃的重重击碎的呢?中国是怎样转亏为盈,实现“火箭式”发展的呢?

黑暗中的突破

七八十年代,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球村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局势,世界被双寡头的地缘政治分割、控制。

由于战争中所形成的革命思想驱使,两个超级大国都寄希望于通过重工业将自己的国家和支持自己的阵营实力不断强大起来,于是分别向他们所控制的地缘范围转移了他们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

但是,这样的过度强调工业化生产的政策还是将世界推向了战后再工业化的深渊。不久,不断扩张的“病态化”重工业思想导致工业化过剩的局面形成,世界金融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

而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阵营里,发展中国家虽然接受了一些两个超级大国的工业化帮助,但是由于本身的生产能力并未完全成熟,甚至仍处在阶级的斗争之中,所以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时所受到的冲击并没那么巨大。

于是,西方开始把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直接对抗的矛盾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一般生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其它国家转移。

1971年尼克松访华,解除了自五十年代一般商品和一般生产对中国的封锁。

将中国从只能接受苏联所给予的装备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的设备和技术转移,转化为同时可以接收世界正在发展的电子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等轻工业的全面发展国家。

既缓解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剩问题,又可以促使中国的轻工业等全面发展。于是,1973年我国领导人制定了“四三方案”,开始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和技术,进行我国现代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尼克松访华

但是六十年代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十余年的战争和压迫,经济整体实力并不理想,加之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并没有仍有部分阶级问题没有解决清楚,财政比较困难。

所以在接受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我国的财政负担,而这种财政负担被直接转化为财政赤字。1974年,当我国财政赤字累积到100亿的时候,金融危机便爆发了。

于是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而经历了停止扩大再生产的办法的并没有及时帮助国家解决问题的失败之后,国家领导人想到了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这个办法,希望早日帮助老百姓脱离危机苦海。

彼时我国的财政被等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政府开支,政府开支是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转的基础,不能被缩减掉;二是社会保障,社会保证是退休老人、低保对象等生活的根源,不能被缩减掉;三是建设投资,这部分并不影响人民的现阶段生计。

于是1974年,第三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几百万青年被送到了农村,这让农村承载了很多城市因为没有扩大财产投资、不能有新增就业机会的压力。

力拔山兮转乾坤

虽然70年代只要接受了西方产业转移的国家都开始出现因不能增加社会开支或者不能扩大再生产而累积的债务,形成了或大或小的财政负担的情况,这种危机的出现也是必然的,甚至是有规律可循的。

但是这种西方国家将矛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做法还是给发展中国家和世界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经历了三年引进、学习、吸收的债务累积,国家的财政负担增长到二百亿美元,社会运动兴起。于是届时的领导班子看到了一个本国财政问题上的痛点——“三农”问题。

在农村,三农是向国家财政做贡献最小的一部分,却也是得到国家财政份很大的一部分。“付出”与“回报”的极大不平衡让国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项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把对于百姓的管理费用再次拿掉。

抛弃斯大林和西方国家对于农民的集中管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让百姓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让农民回归中国几千年延续的多元并举、多业态发展的自由状态。

而占总人口近九成的千万农民有了干劲、有了冲劲,只要交少量的粮食给国家,剩下的收成都归农民自己所有,拥有自家的土地、拥有努力的回报,农民当然干劲足了,不仅把城镇经济发展带了上去,还把国家经济也带上去了。

同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下,有能力的农民将自家的地打理得井井有条,纷纷富裕了起来,于是城镇企业慢慢发展了起来,城镇化也随之出现。

在沿海地区,邓将改革开放为基石,开启了祖国发展的新章程。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带动下,邓将经济发展极其落后的小岗村作为试验点,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改革,揭开了对先进国家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学习的帷幕。至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一路上行,扭转了自七十世纪初期的财政负担。

超凡的彩色

1991年,苏联正式宣布解体,曾经的老大哥破产了为什么中国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发展了起来呢?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按照本国的国情,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随波逐流。

其实在1988年,我国在初步尝试开放物价走市场的道路的时候曾因为原材料价格的过高和美国对华的制裁战略,遭遇过经济衰退的阶段。

但是在我国又一次通过国内资本市场的放开,增发货币、国债等政策的出台下,我国又一次掌握自己的金融主动权,没被历史的洪流击垮。

纵观我国二十世纪末期的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六个字:坚持、自主、敢为。

在新中国发展之初,由于在践行新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有着刚刚从列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青涩,中国自然会面临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和不成熟性,所以也难免会有着经济上的压力。

然而在面对巨大的财政赤字的压力下,中国并没有选择委曲求全,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在一条属于中国人有骨气的发展道路上,他们从各个角度想办法、找答案,最终独立地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通过自主的方式创新、敢为,勇敢地摘下了姓“资”还是姓“社”的大帽子,一切从实际出发,只为本国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在这个不太平的庚子年里,肺炎疫情使得中国经济本来在进入新常态以后就发生的一系列新的矛盾变化更加复杂化,加剧了宏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层面面临挑战更加严峻。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对中国经济反影响均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挑战。作为中华儿女,对二十世纪末期我国不断沉着应对危机的历史要有学习,对于祖国的发展要树立自信心。

中国的今天虽然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是相比二十世纪末期,我国的整体实力更加强大,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化危为机的能力必然更加强大,中国还将会以强大的力量不断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