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薪水比不上科技業...跳槽只能當低階工程師?過來人指1明路:努力錯方向

职场情境示意图。图/Ingimage

根据美国财经杂志于 2023 年公布的经济数据,台湾的实质购买力 (PPP) 名列前茅,全球排名14,GDP排名全球前22。乍看之下台湾好像很有钱,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感觉不到?

因为台湾赚钱的产业很集中,如果是受雇员,通常赚钱的只有科技、金融、医生,剩下的产业赚的钱都进老板口袋,没有让长尾的产业雨露均沾。

选择产业和职缺的策略

在台湾科技业薪水高是众所皆知,但是对文组来说,似乎是看得到吃不到。对很多文组来说,真要想进科技业,高中时就会认真学物理化学了。多数人文组人出了社会后,才发现薪水落后很多,出现了想要认真转职的念头。

抱着雄心壮志想转职,一上网搜寻后会发现文组想进科技业多数是转工程师的文章(前端居多),实际上去上了课之后才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写程式。

抑或是上了课,转了行,但是还是一样薪水不上不下的没有办法继续成长。然后又看着那些成功转职的人,说自己薪水多少,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如果你是文组,又刚好觉得心有戚戚焉,那我得老实说,你可能真的做错了。错不是在不努力,而是策略上错了。

从文组的角度看产业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科技业的组织组成。

事实上,科技业的组织里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文组,涵盖的领域包括行销、人资、营运、财务会计等等。

以Google的组织架构为例子,除了主要的营运事业体Search,Cloud,Youtube以外,还有很其他主要部门是财务、人资、行销、营运等等。

以全球接近17多万名员工来说,估计他们的工程师人员大概3万人,那么就表示剩下还有14万的职缺可能是文组可以找到机会去发展的。

又以Netflix的组织架构为例,他们的组织架构可能就包含更多面向去解决内容相关的问题。

所以不是依照营运事业体来分,而是依照如何加强他们的主力产品(内容)来去做布局,包含了内容部门、行销、策略规划、法务等等。

不难发现,为了维持营运,这些都是组织不可或缺的职位。你或许会问,这些职位在其他产业不也存在吗?

确实,但科技业与其他产业的差异就在于赚钱与否,赚钱的产业在招募人才上自然更多预算。

从台湾的就业市场需求来看,一位在科技业工作的会计薪水可能比在传产业的会计多出许多。如果刚好是在外商的话,从事行销的工作可能是其他产业的两三倍。

所以同样的文组职缺,其实有可能在科技业获取到更高的薪酬。

如何找到切入点

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可以先反向思考,由上而下打造策略。

先从产业开始线索范围,可以选择硬体业或是软体业(电商虽然有时被归类成零售,但是主要的平台是软体,也需要工程师维护)。

假如是软体业,可以再向下一层去思考什么样的产业类别,像是电商还是通讯软体。如果电商,就可以考虑酷澎,然后搜寻酷澎的竞争对手有哪些,可以更聚焦市场上有哪几家可以给出职缺。

再来,利用顺向思考,由下往上打造战术。好比说自己可能待过零售业,所以知道如何采购,进货,然后管理仓储。

那么就可以想办法证明自己可以转到电商的营运,如果把原本那一套商品管理的知识转换成线上的消费模式,可以带着转换技能尝试看看logistic的职位。

另外一个我协助过的案例是英文专业,然后从事教育产业,想要转换跑道跳进去科技业。所以就提供了「英文 + 教育产业 + 线上教学平台」的方向。就可以找到Amazing talker或是Udemy这种公司。

主要是带着可转换的技能,打造自己的故事,去说服说自己可以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而不是硬碰硬的去和本科的人竞争,这样文组人也可以在科技业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内容已获彼得的外商随笔授权,原文出处于此;未经同意禁止取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