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为什么火了?触动大家的是什么?

近日,8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多个相关词条如“阿勒泰旅游”和“这次轮到阿勒泰”等屡次登上热搜,豆瓣评分高达8.7。播出没多久,#阿勒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等相关话题,就在网上疯狂刷屏。

该剧情改编自我国新疆作家李娟的同名作品,生动描绘了新疆阿勒泰地区,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家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和谐相处的故事。剧中真实展现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地域风貌。

阿勒泰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简要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讲述了小镇女孩李文秀在大城市奋斗却遭遇重重困境,无奈返回故乡与经营小卖部的母亲共度生活的历程。在故乡的日子里,她结识了新朋友。

那么

这部剧触动大家的是什么?

保留原著文学风貌受到核心受众追捧

01

《我的阿勒泰》电视剧改编自李娟的多部散文作品,包括《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以及《冬牧场》等,这些作品是李娟在不同时期回到阿勒泰时撰写的,内容多样。

《我的阿勒泰》作者 李娟

一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常常受到原著党的诟病,原因在于改编后的作品失去了原著的味道,或者未能将原著的精髓得以传达。然而,《我的阿勒泰》却成功地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紧扣生活,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以及个体成长巧妙地融合,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叙事与视听体验。

读过原著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书中所传达的“治愈”力量。导演滕丛丛也表示,原著吸引她的地方在于:“人们对物质生活和名利地位的追求并不苛求。尽管他们并不富裕,但却能安之若素,将生活过成诗。这体现了一种极为朴实的智慧。”因此,在剧中,诸多无关紧要的“闲笔”随处可见,其目的就在于还原原著中的恬淡气质。

例如,张凤侠家的电视信号不佳,她便用石头堆成一台“电视”,为奶奶口播节目,一群人听得津津有味。这一场景虽非原著所有,但其中所体现的苦中作乐的精神与原著一脉相承。又如,晚上睡觉时床榻了,文秀在一旁焦急地呼唤,张凤侠却回应:“又不是天塌了。”随后继续打呼噜。这种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的带着淡淡忧伤的幽默感,同样是原著中所强调的人性光辉之处。

正是保留了原著的底蕴与气质,使得原著党对该剧给予了认可与共鸣。原著党也成为该剧的核心受众之一。借助他们对作品的热爱,为剧集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奠定了传播基础。

剧情展现非常细腻

02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这句话开场便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另一句台词:“再颠簸的人生,也要闪亮地过。”同样鼓舞人心。

对于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人民,转场是他们心目中的盛大节日,他们会身着盛装庆祝,但对于我们而言,这只是抵达目的地的行程。然而,对他们来说,旅途本身就是生活,是年度放牧生活中难得的与牛羊共赴旅程的时光。

许多视频中展现的生活看似和谐美好,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常常面临种种困扰。正是《我的阿勒泰》这部作品,通过接地气的美满方式告诉我们,无论人生境遇如何,都要学会热爱当下的生活,即使路途遥远,也要秉持美好期待前行。

虽然我并非牧民家庭出身,但也是在牛羊陪伴下长大,因此我对这部剧所传达的一切充满热爱。其中对暗恋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令人深感共鸣!

自然场景呈现令人向往

03

剧中的主要取景地位于我国哈巴河县,那里的湖泊、草原、雪山、沙漠等自然景观应有尽有,宏大而全面的远景更是频繁出现在剧中。 撇开人物与剧情不谈,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治愈力量。 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在川西的经历,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生活与工作中的琐事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相较于都市剧,《我的阿勒泰》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慢节奏生活,充满随性自由的魅力。对于长期受困于城市压力与焦虑的人们,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治愈。令人难忘的是剧中的一幕:文秀协助母亲的小卖部讨债,过程颇为曲折,随后她走进附近的森林。正当她静静注视着这片森林时,巴太骑着马渐渐靠近,宛如仙境中出现的翩翩少年。

随后,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呈现出来:清澈水底的视角映衬出巴太的身影,他挥舞着木棍轻拨水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静谧美好。女导演的细腻温柔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水的清澈、人的纯朴,以及涟漪荡漾的水面,都象征着男女主角内心的波动。

文秀在一秒之前还在为讨债之事烦恼,下一秒却被眼前的美景与人物所吸引,相信观众在此时也与文秀一同感受到了治愈的力量。在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时,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不禁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琐事都变得微不足道。

后来,苏力坦送来一匹骆驼抵债,文秀对张凤侠表示:“我这也算要账成功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吧?”张凤侠的回答同样充满治愈之力。

人物塑造感染力强引发共鸣

04

剧集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二次塑造,不仅主角个性鲜明,诸多配角也深入人心。如在哈萨克女性生存困境的描绘上,导演巧妙地将原著中的简短描述拓展为深入的冲突,融入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据报道,导演在新疆采风时,特意与当地女性交谈,了解她们的生存状况,从而塑造出托肯这一角色。

托肯在婚姻中遭受丈夫忽视,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和繁重家务的重任。丈夫过世后,她渴望改嫁,却遭受娘家指责,公公亦不允许她带走孩子。然而,托肯并未放弃追求理想生活的信念,执着于争取带着孩子改嫁的权利,同时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在与文秀、库兰相处时,她宛如一个年轻小女孩;面对自己的孩子,则展现出母性的光辉。在学会用汉语说“我爱你”后,托肯频繁地将这句挂在嘴边,带动了内敛的文秀变得活泼起来。这样一个纯朴、善良、开朗、乐观的角色,具有极强的观众感染力。

此外,巴太的父亲苏力坦也是一个颇具特点的角色。他表面上是个固执己见的老头,实则懂得道理。巴太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变迁中新旧两代人的观念碰撞。在古老的游牧文化逐渐消失、新一代哈萨克族孩子接受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苏力坦虽然不希望自己所钟爱的生活方式改变,但最终学会放手,适应变化,同意巴太去马场工作,也同意托肯带着孩子改嫁。

这一叙事线充分展现了时代变迁中,我们与父辈之间思想观念的矛盾,引发观众共鸣。

阿勒泰的美丽与和谐

05

若寻求一片纯净天地,阿勒泰定能满足你的期待!

这里的天空湛蓝如洗,空气清新宜人,恍若置身于一个遥远的童话世界。攀登山巅,俯瞰万象,尘世喧嚣瞬间烟消云散。而阿勒泰的冬季,更呈现出一幅别具一格的画卷。白雪皑皑,大地银装素裹,寂静无声。冬季的阿勒泰犹如一位纯洁无瑕的少女,静谧而迷人。

阿勒泰的四季各有特色,每个季节都能带来别样的惊喜。

春日的阿勒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季的阿勒泰,清凉宜人,成为避暑胜地;秋天的阿勒泰,金黄满目,美不胜收;而冬季的阿勒泰,银装素裹,如诗如画。

阿勒泰历史悠久,留下了无尽的传说。

剧中展现的风土民情、壮美山水、优雅雪山以及演员们精彩绝伦的演绎。原著亦令人赞叹不已,道出了人生的美妙体验。

陌生的阿勒泰为剧集带来感染力

06

这部剧以北疆草原、雪山、旷野、森林为背景,深深触动了广大打工人的心灵,展现了美好的生活意境,让许多年轻人找到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有网友感慨:“向往阿勒泰,渴望与巴太一同放羊”,“屏幕前的我,心早已飞向阿勒泰”。

首先,《我的阿勒泰》以迷你剧的形式,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剧集风格。这部八集的精美之作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即可欣赏完毕,这种观影体验在心态和时间成本上均为观众带来了新颖的感受。其次,该剧充分利用实地取景,将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荧幕上,剧照足以充当壁纸,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再次,《我的阿勒泰》在人物塑造上,塑造了跟以往大银幕、小屏幕上都不同的几个人物形象,尤其是马伊俐饰演的张凤侠,这样的女性人物形象跟以往截然不同。

还有陌生化,大家对哈萨克族或对阿勒泰地区存在着陌生感。这些都给电视剧带来了一定的感染力。

若你未曾阅读《我的阿勒泰》,那么建议你聆听周杰伦的《稻香》,这两者都传递了相似的情感状态。那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为何受到如此多的喜爱呢?通过分析大量的观众留言与剧评,我们发现三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松弛、豁达和美。

在这里,读几段《我的阿勒泰》里面的台词你感受一下。

比如,主角李文秀问妈妈,我虽然笨手笨脚,但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妈妈跟她说,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吃,它就这样在草原上也很好啊,自由自在的。

再比如,提到怎么面对过去,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不要总是想让昨天的阴雨淋湿今天的行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换句话说,不管遇到什么事,人总是要继续往前走的。

再比如,说到痛苦,有句台词是,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再比如,描写去澡堂洗澡,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我这平凡的身子,平凡的四肢,不久后将裹以重重的衣裳,平凡地走在黄昏之中。这平凡的生活,这平凡的平安。

再比如,表达不甘心,有句台词是,干必需的活,赚必需的钱,生活平静繁忙。我知道这平静和这繁忙之中深深忍抑着什么。这样的身体,不是为着疲惫、为着衰老、为着躲藏的啊。

希望这个夏天

有更多人被如此明媚的阳光, 治愈到!

综合自北京新闻广播、光明少年杂志、得到头条、新旅界、汪汪启示录等

《我的阿勒泰》为什么火了?

触动大家的是什么?

可以留言分享

畅享国风盛宴 河大卫送福利啦!

中国人吃掉了世界上70%的西瓜?

夏天喝什么?这些传承千年的“冷饮秘方”请收下!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