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诺贝尔奖得主印象

(图/美联社)

现在又到了一年一度诺贝尔奖颁奖的时节,台湾的空窗期太久了,希望今年台湾有学者获奖。

2010年1月初我奉派到以色列工作,赴任之前两个多月看到诺贝尔奖化学奖颁给了以色列的学者尤娜特,我就写信给她希望赴任之后能够去拜访她;不久之后接到她的简信,很客气地表示希望能够在以色列见面。到任之后我就积极的跟她联系,希望能拜访她并邀请到台湾来访问。她那个时候是魏兹曼科学院分子生物中心的主任。当我踏进她的办公室时着实吓了一跳,看到的是一位白发苍苍不起眼的老学者坐在一张旧的旋转座椅上,整个办公室非常的狭小,大概只有5、6坪大小,到处布满了书籍与资料。她非常客气地招呼我与同仁就坐,并翻开她密密麻麻的行事历表示,邀约实在太多了,未来一年之内要去台湾的可能性非常小。我当然不能强求,只能列入未来的工作计划之中。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杰哈诺佛,我们立刻备函道贺,并希望见面聊一聊。见面那天他一如绝大多数的以色列人自己开了一辆白色小而旧的车子到咖啡馆与我及同事见面, 十分平易近人。我们聊得很愉快,因为他没有到过台湾,我就向他说明了台湾的一些情况;他也欣然同意找空档到台湾去访问交流。这两位学者终于在2013年底到台湾来访问,并与清华大学合办生命科学的研讨会,嘉惠台湾的学子。

2013年我去希伯莱大学拜访数学大师欧曼,他是该校合理性研究中心的主任,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见面的时候他已经82岁了,但还是每天到研究室工作。本来想邀请他到台湾访问他也同意了,后来因为我调职,这件事就搁下了。

2012年7月台湾的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到以色列去访问,我也奉派去本古里昂机场迎接。在耶路撒冷的主办单位也有派车来接,所以我跟李院士打了招呼之后就回特拉维夫。以方迎接贵宾的那一幕仍历历在我心头,只见主办单位派出的是一辆白色计程车,司机看到要接的人之后就打开后车厢拿出一束鲜花献给贵宾,充分体现了以色列人务实不做作的一面。这样做在台湾肯定会受到不少的批评。

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到2021年一共有943人及25个机构获奖,其中犹太人获奖的人数高达210人,占全部获奖人数的22%。依照奖项细分,医学奖58人最多,依次是物理奖56人、化学奖36人、经济学奖35人、文学奖16人及和平奖9人。

我在以色列工作时3度接待过中研院翁启惠院士,其中一次是2013年他去接受沃尔夫奖。希望他或其他学者者今年能够更上层楼获得台湾久违的诺贝尔奖。(作者为前驻以色列特任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