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躲在盲区的美航母,获得了800万奖金

继F22隐形战斗机后,美国又研制出了F-35隐形战机,与F22战机相同,F35隐形战机继承了其短小精悍的优势,缩短了雷达反射面积,可谓是来无影去无踪。

此外,新一代的F35战机还融合了先进的传感系统,作战能力也有所提升。

这一新机型推出后,众多大国对此都大量采购,美国也随之狂赚一笔。

虽说美国数钱数到手抽筋,可这一消息,对于别国来说,可不见得是好消息,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威慑力,一旦爆发空中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一言论,都是上个世纪的老话了,现如今我们有了完善的雷达系统,毫不畏惧。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位80多岁的仍在岗奋斗的院士——刘永坦。

从零开始,完善无线电技术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将儿时梦想付诸于现实,我感到很满足!”

1937年,刘永坦降生于南京的某个普通家庭当中,好景不长,仅隔了一年,就爆发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儿时的刘永坦,始终生活在逃亡的奔波当中,回忆那段峥嵘岁月,他仍旧觉得心痛。

他自知,唯有民族强大起来,才有能力对抗外界的入侵,因此,他在选择院校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想进入无线电专业深造自己,日后报效祖国。

1958年,刘永坦与他人组建了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开始为该领域全身心投入。

这期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前往伯明翰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深造的机会,到了地方后,刘永坦用最为快速的学习方式,汲取了他国技术的精髓所在。

有限的时间里,刘永坦却发挥出了无限的潜能,他翻阅了诸多的文史资料后,又结合自己的所想,研制出了民用遥感信号处理系统,就连专家都为此惊叹不已。

外国人难以想象,来自东方古国的少年,竟有如此魄力,纷纷都表示想要留下他。

有着远大志向的刘永坦,又怎会轻易接受他国的诱惑,他委婉的拒绝了对方。

这一切,都因为他在外国留学之初,就发现了祖国在这方面的短板所在。

手抄20多万字,不畏条件艰苦

当刘永坦回国之后,他对于我国的雷达事业有了新的感触——唯有研究出新体制雷达,才能提升国防安全系数。

要知道,当时我国对于雷达方向的研究,可谓是寥寥无几,就算是有和刘永坦一样的有心之士,也因为没有专业的机构钻研,从而无力推进,造成了诸多遗憾。

不光如此,60年代之初,我国在雷达设备上,采用的都是苏方的技术与装备。

这也就形成了,我们没有自己的东西,而刘永坦,正是发现了这一弊端。

为了成立“新体制雷达”,他手抄了20多万字的报告,前后总共写了700多页的手稿,一旦内容中出错,就要将这张纸全部作废,所有纸张加起来足足有半米高。

回想起申报的过程,满是艰辛与挑战,不过好在,最后结果是好的。

1989年,在刘永坦与组员的不懈努力下,成立了属于新中国的第一个新体制雷达实验室。

地处偏僻的实验室,没有压垮他对于新体制雷达研究的热情,反倒是加倍努力。

事业迈入正轨之后,刘永坦便一头扎进了实验室里,800多个日夜里,他每天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之久,展开了上千次的实验分析,以及数万次的数据统计。

除了吃饭上厕所,刘永坦其余时间都在琢磨,如何将实验的结果做到最优化。

两年多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永坦所领导的团队,成功攻破了海杂波背景等难题,为中国的新体制雷达,打下了坚实且丰富的理论基础。

屡次创下奇功,实现为国争光

人至中年,刘永坦在实验室里所待的时间,远要比陪伴家里人的时间长。

靠着一腔热血,他继续在雷达领域深造技术,还意外研制出了“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

他所研究出的这款雷达,与传统的雷达有很大不同,能全天候、全天时、超远距离捕捉运动目标的精细图像,还可以根据作战需求,在不同环境中调节波段长短。

这一突出贡献,使得我们在海域、飞行当中的作战范伟,得以大范围的提升。

不光是这些,刘永坦院士还研究出了可视距离达100公里的海探雷达。

所谓的海探雷达,通常可视的面积都在40公里左右,无法做到远距离查看,但刘永坦研究的这款就突破这个难题,将可视范围大大扩张,能够觉察到地平线以下的物体。

有了这项专利之后,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会有敌军来犯了,倘若真的有意外情况,也能提前觉察到对方的动向,很大程度上为海防作战部队,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除了天眼系统,刘永坦院士还倡导:“如果理论上可行,我们就要一直往前拱。”

这种“往前拱”的精神,感染着刘永坦团队的所有成员,在大伙的努力下,以及众多科院的联手配合下,研制出了“量子雷达”,能屏蔽电磁环境的干扰,精准定位。

前后屡次创下的奇功,没有让刘永坦忘记自己的初衷,这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

将800万奖金全部捐献

2020年8月,一场特殊的捐款仪式在哈工大校区举行,捐款人正是刘永坦。

他将自己获得的800万元奖金,全部都捐赠给了母校,并以此设立永瑞基金,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哈工大学子们。

作为雷达与信号处理领域的专家,刘永坦一面是院士,一面是众多学生的导师。

他的团队从最开始的6人,逐渐发展成了30多人,此外,还有他栽培出的各个领域的人才,这其中,既有高新技术集团的领事人,也有研究生、博士等人才。

这些在刘永坦手下学习过的国之栋梁,将来都将代替他的意志,为祖国分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