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紀不大,怎麼會罹患失智症?

「我年纪不大,怎么可能罹患失智症?」四十九岁林先生在确诊罹病时,瞬间世界天崩地裂,心想着「如工作不保,没了收入,如何支付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费?」,原本是经济支柱,却成了拖垮全家的罪人。为了保住工作权,不敢公布病情,就只能做一天,算一天。

中山附医失智症共照中心副院长郭慈安表示,年轻型失智症患者生命巨变,有如迎来急转弯,原本正值人生巅峰,收入突然中断,身陷绝望泥沼。现有长照及社福政策以高龄失智者为主,而年轻失智者不符合申请低收资格,也无法获得合适的支援服务,身处社福边缘,几乎没有容身之处。

郭慈安表示,年轻型失智症患者常被延迟诊断,通常花二至三年才能确诊,错过了保住工作的黄金时间。劳动部虽有「推动职务再设计服务计划」,协助失智者就业,保障工作权益,推动失智友善职场。但事前个管师评估协助的时间约需六至九个月,费时费力,令不少患者放弃,直接离开职场。

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徐文俊表示,大众普遍认为失智就无法工作,但轻度病程阶段只要经过认知功能训练,利用「职务再设计」简化工作流程,仍可以让年轻型失智者发挥能力,做好工作。

郭慈安说,年轻型失智者渴望保住工作权,但又怕被贴标签,多半不敢说出口,但他们也是身心障碍者,应保有一样的就业权益,拥有工时弹性、照顾者支援方案。呼吁政府应该建构一个安全的防护网,才能让高风险族群勇于接受诊断及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型失智者最开始症状并非健忘,而是忧郁、个性及情绪改变,郭慈安表示,收治近百名年轻型失智者,几乎都是如此,例如,林先生在确诊前两年,就有异状,工作屡屡出错,常需同事人提醒,才能完成任务。再者,情绪容易暴躁,容易发脾气,但他与家人却认为这只是压力太大所致。

「个性及情绪改变」为失智症十大警讯,但一般人却容易忽略此特征,当作是情绪问题,以为失智是年长者「专利」,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郭慈安提醒,忧郁与失智息息相关,过往的生命历程、职场压力如果导致忧郁心理,就可能提高失智症风险,民众如发现自身情绪改变,且有忧郁倾向,务必积极就医,如能早期确诊,接受治疗,就有机会延长工作时间,延缓恶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