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10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
记者从近日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十周年工作座谈会上获悉,2014年,省委政法委、省关工委等10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10年来,我省未司项目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党政组织、社会和家庭公认的民心工程。
10年来,省、州(市)、县(市、区)建立了以政法委书记或副书记为组长、关工委和政法委一名领导为副组长,公、检、法、司、教育、民政、团委、妇联一名领导为成员的未司项目指导小组,在关工委内设办公室。各级关工委组建了一支以“五老”群体为主体,专兼职结合,覆盖乡镇(办事处),甚至村(社区)一级的未司项目工作队伍,推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帮教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坚持源头治理,教育预防工作深入扎实开展。10年来,全省各级未司办组织并协调有关部门,共开展法治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30余万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达3211万余人次。
依法参与诉讼活动,维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合适成年人制度,各级未司办共派员参与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讯问5万余人次,参加对未成年被告人庭审活动超5000次。
据介绍,合适成年人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受到司法程序影响时,由一名合适的成年人参与到程序中,代表未成年人行使权利、表达意愿、提供支持和保护等。
开展社会调查,为处理案件提供参考。10年来,全省共对万余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提出翔实的社会调查报告。经过综合分析研判,对其中的4000余人向办案机关提出了分流建议,办案机关采纳3000余人。
热情帮教矫治,教育挽救分流的涉罪未成年人。对办案机关分流出来的涉罪未成年人,未司办采取“一对一”“二对一”等措施,动员家庭、学校、社区、原办案机关力量形成帮教合力,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组织参加公益活动,以及对就学、就业、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进行帮扶等多种措施,热情耐心地开展帮教矫治,尽最大努力使他们重新走上人生正道。
本报记者 岳晓琼 邓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