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四年时间,185次课,讲完了“四书”

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四十九期(总第819期)

四年多以前,在上网课的那段日子里,因为百无聊赖,总要找点儿意义,充实一下自己。于是把原本线下的读书会,搬到了线上,开始了在线的《论语》分享。之后基本上保持每周一次的节奏,用八十一次课讲完了《论语》。在这之后,又用了九十次课讲完了《孟子》。这两本书讲完之后,我都写了文章做了一点儿记录。

讲完《论》《孟》之后,又用了六次课讲了《大学》,八次课讲了《中庸》。就这样,在四年时间里,我用了185次课,讲完了“四书”。

说实话,在开讲《论语》之初,从没有想到会把“四书”都讲个遍,甚至都没有下定决心把《论语》讲完,但在持续分享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每次总有多则百十人,少则几十人,最少也有十几个人在听。有的人是我现实中的学生,或者同行,但也有一些人在现实中从未谋面,对他们所有信息都一无所知,但每次都来听课。于是,慢慢地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像是要完成一份承诺似的,每周不讲一次,就总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心里不踏实。就这样,在他们,这些熟悉的人,以及熟悉的陌生人的陪伴下,不知不觉之间,把“四书”都讲完了。

每周一次课,每次一小时,看似好像不多,但如果对比一下,初中语文课每周五节,每学期大约一百多节课,那这185次课都上下来,也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学年的语文课了。跟着坚持一起学的朋友,一定会有很大收获。但我总是说,收获最大的一定是我自己。

虽然之前不止一遍读过“四书”,但因为是自己读,所以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滑过某些部分,以为懂了,但深究一下,还真不一定懂。可是,要讲给别人听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要逐字逐句地讲,就要踏踏实实备好课,每次都要拿了多种版本对照着读,尽可能把每个字每个词都要落实下来,万一别人问到,也好回答。这就逼着自己读得更深入了。虽然不敢说一定读透了,但给别人仔仔细细地讲一遍,远胜过自己泛泛地读十遍。因此,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

自从讲过“四书”之后,在讲教材中的文言篇目时,就更游刃有余了。常常从内容到语法,都能和“四书”有所联系,这种联系虽然并不一定每一个都讲给学生听,但作为一种阅读的背景和阅读的储备,自己在讲课时更有底气了。

讲完了“四书”之后,还会讲什么呢?准备开讲《古文观止》,一共两百多篇,估计至少也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分享完,不着急,蚂蚁搬家,慢慢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欢迎有兴趣的新朋友加入经典共学群,在文章后面留言,我发给您群二维码。

《孟子》讲完之后,我摘录了该书中的一些对我影响很大的名言名句,写了一点儿随感式的点评。《大学》和《中庸》讲完了,也如法炮制,把我很有感触的语句摘录出来,写一点儿随感。

《大学》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得”常常是一个人做一件事的目标,但怎么才能有“得”呢?需要走一条由定到静、由静到安,由安到虑,由虑到得的道路,而这一切的起点,又在“知止”上。我觉得我自己在四十岁之后,越来越“知止”,越来越知道自己想成为也能成为什么人了。

2.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君子必诚其意。

如果不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那要不要诚其意呢,当然要诚其意。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事要求个心安。心安比什么外在的功名利禄都宝贵。

3.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朋友切磋交流很重要,但同时自我的不断精进也很重要。不能让自己的脑子空着,要一刻不停地思考问题。

4.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思考,就能在“今是而昨非”中不断获得成长,这就是“日日新”,就会体验到“作新民”的愉悦。

5.《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鸟都知道停在哪里?人怎么可以不知道呢?或者说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而事实是,“知止”的确不易,“知止”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不断修炼的课程。

6.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朱熹对此注释说:“贪得者无厌,溺爱者不明。”不管是贪得,还是溺爱,都是感性战胜了理性。“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殊为不易,需要足够的理性认知。

7.《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不一定非要把“中”当成目标,“心诚求之”更为重要,耕耘了,自然就会有收获。“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是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现实中却是先“学养子”而“后嫁”,本末倒置,先后颠倒的情形比比皆是。

8.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说不上有多深,但把这个道理落到实处却很难。“絜矩之道”,能换位思考,能推己及人,这也是一辈子的修炼。

9.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忠信”未必得,“骄泰”也未必失,甚至巧言令色大行其道,并因此获利不少,但是不是就要做“两面人”呢?不要!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1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当一切都反过来,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那怎么可能“财恒足”呢?“财不足”,就要想着“敛财”,然后就可能“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是治国的最基本常识,古今中外谁要违背这个常识谁就必然受到惩罚。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每次看到这句话,都想起来一副对联来:“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虽然每天都饮食,但真不一定知味。要“知味”,就必须要改变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惯性,要思考,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3.“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要想做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很不容易,必须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道”无处不在,“道”由小至大,不可好高骛远,先从“近”,从“小”学起做起。

5.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大约这一句“子曰”可以作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的注解。

6.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言行相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孔子才有“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的感慨。

7.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不能混淆“俟命”与“认命”,能做到“居易以俟命”很难。有些人因为不“认命”,又总是想走一些捷径,必然会“行险以徼幸”。

8.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虽不言,但天生物,却能因其材而笃,从人的视角来看,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9.“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五达道”“三达德”本应该是个常识,是个人生行动指南,但今人抛弃得差不多了。人之为人的基础都没了,还谈什么人呢?

10.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虽然从结果看,确实是“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但如果看过程,或者看结果之后的更进一步,那就真的不一定“一也”,而是“二也”了。

11.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不忧,不惧,不惑”是人生的理想境界,那如何达成,或者说接近呢?好学、力行、知耻罢了。

1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虽然此类古训颇多,但还是有很多时候,是临时抱佛脚,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为什么会如此呢?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高度精炼概括的进学之阶。“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很多时候,不是做不到,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功夫不到而已。

14.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至诚如神”我是很相信的,不管是看人也好,还是看国家也好,头脑清明,不为私利所左右,确实能够看得更远更清楚。

15.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人而无恒,不可做巫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占而已矣。”只有“无息”的“至诚”,才可能走通一条久、征、悠远、博厚、高明的道路。

1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这几句背下来容易,但做到就难了。如朱熹所注的那样:“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17.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就是仁义礼智,而人之四德的源头则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有此四心,然后才有可能“有容”“有执”“有敬”“有别”。

18.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这是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的相对论,看似不可能,却真实发生。所以,不要只是盯着眼前,还是往长远一点儿看,因为“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

1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古往今来解释各有不同。远近、凡目、微显都能知道,当然可与入德。

20.《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就是在说“暗然而日章”。在“人之不见”的地方用力,是君子能“内省不疚”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君子必慎其独也”最充分理由。

我的视频号,最近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推荐几种《古文观止》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