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烧麦的第一次相遇

我与烧麦的第一次相遇

作者/孙树恒

我关于对烧麦的回忆,真是既温馨又充满趣味。在那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通辽党校的时光里,与烧麦的初次邂逅,竟然是与同学在糖厂附近小巷子里的一个饭馆,这样的场景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不禁遐想。

一开始,我把烧麦当成了羊肉馅包子,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它们在外形上确实有些相似。但当我发现一两包子竟然有八个,而且皮薄馅大、口感鲜美时,被这种独特的包子深深吸引了。与狗不理包子相比,烧麦不仅价格更实惠,而且味道也毫不逊色,这样的发现无疑让我对烧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来到呼和浩特三十多年,烧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烧麦才有了了解,每星期吃一两次,已经成了我的习惯。长时间不吃,您甚至会感到馋得慌,这种对烧麦的热爱和依赖,成为一种嗜好。一段时间常常是几乎固定在一个烧麦馆享用这道美食,这足以说明烧麦是自己心仪的口味和喜欢的氛围。有时候也注意,在上班时和社会活动时是不吃的,烧麦的葱姜味是很重的,恐污染了环境,让人说这个人不讲究礼仪。当然闲暇时,一两烧麦一壶茶真是惬意的事儿!

烧麦作为一种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我的回忆和情感,更成为了我与呼和浩特这座城市之间的一种特殊纽带。

烧麦,亦名烧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等,其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十四世纪。在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中,已有关于“桃花烧卖”或“素酸馅稍麦”的记述。该书描述“稍麦”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并提到“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以及“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这些描述与现今的烧麦在制法和形态上均颇为相似。

此外,关于烧麦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烧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绥远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旧城),或云其源自包子之变体,初名撮子包,后因其边似快熟之麦穗,遂更名为烧麦。另一种说法认为烧麦最初源自内蒙古西部地区,后流传至京津地区,并在此地发扬光大,成为地道的京味小吃。亦有观点认为,烧麦在元大都时期即已有之。在当时的元大都(北京),已有售卖“素酸馅烧麦”的记载,或云其源于山西之“梢梅”,因谐音而得名“烧麦”。这说明烧麦在元代就已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面食了。而清代时期,北京的烧麦馆多以悬挂“正宗归化城烧麦”招牌自豪,显示了烧麦从边疆传入京城的痕迹。稍麦在《红楼梦》也有记载,源于曹雪芹祖父曹寅。他在《楝亭集》中有诗《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康熙)入侍鹿苑,二月初十日陛辞南归,恭纪四首》之一“黼帐行开稍麦宴,銮舆高出晾鹰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烧麦逐渐流传至全国各地,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在烧麦的传播过程中,它还与其他文化进行了融合与创新。例如,在日本等国家,烧麦也受到了一定的喜爱和推崇,被称作焼売。还是上海烧麦的南北风味融合,亦或是广东烧麦的鲜、香、滑、嫩,都体现了烧麦这一传统面食小吃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烧麦的品种和口味,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使得烧麦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呼和浩特的烧麦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烧麦以羊肉大葱为主要馅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传说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归化城,那时归化城是大清朝商业重镇,是万里茶道中枢城市,商家林立,来往客商,车水马龙,驼铃声声。

据记载,最初在茶馆中作为配茶点心出售,尤其受到过往商人和旅行者的喜爱。那时候归化城的茶馆里配着砖茶,捎带卖这种羊肉馅的点心,所以叫做“捎卖”,后来逐渐演变为“烧麦”。

呼和浩特烧麦的一大特点就是皮薄如纸,几乎透明,能够隐约看见内里的馅料。这要求面皮不仅要擀得极薄,还要有一定的韧性,以包裹住满满的馅料而不破。蒸出来皮儿是半透明的,可又不洒汤不漏油,上部呈花状,极美。

其他地区烧麦:如沙县烧麦,皮薄个小,而且在面粉中掺了部分木薯粉,蒸熟后晶莹剔透、小巧玲珑。玻璃烧麦(四川地区传统小吃)因其皮薄、熟制后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状,透过皮亦可见其馅,故名玻璃烧卖。

传统的呼和浩特烧麦以羊肉为主要馅料,优选草原上的优质羊肉,肉质鲜嫩无膻,再加入适量的葱、姜以及特制调味料。

在呼和浩特,烧麦通常作为正餐食用,且计量方式独特,按“两”来计算,一两是8个,按烧麦皮的重量来计算。此外,呼市烧麦还常常搭配醋、辣椒等蘸料一同食用,以增加风味和解腻。

呼和浩特的烧麦与其他地区的烧麦在历史背景、制作工艺、馅料选择以及食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呼和浩特的烧麦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味,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呼和浩特烧麦一两八个的销售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

在民国时期至1980年以前,呼和浩特的烧麦主要在茶馆出售。那时的烧麦并不按“两”来计量,而是论个出售,通常一碟子放四到六个烧麦。

1955年,国家实施了粮食统销政策,粮食及其制品的销售开始受到严格管理。为确保公平交易,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饭馆出售的粮食制品需按生面来计算成本利润。例如,馒头、焙子、月饼等都是二两生面一个,面条是二两生面一碗,而烧麦由于皮薄,被规定为八个烧麦皮为一两生面。但是包头、乌海和阿拉善等地是一两六个。

尽管1985年后粮食市场逐渐放开,粮票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烧麦一两八个的销售方式却得以延续。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反映了呼和浩特人民对烧麦这一地方小吃的深厚情感。

呼和浩特烧麦的老字号众多,各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德顺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初为茶馆,后逐渐发展为以烧麦为主打的餐饮店。其字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为“德兴源”,并沿用至今,但德顺源这一名称仍被当地人所熟知,且目前仍有使用。

德兴源是另一家历史悠久的烧麦店,其传承历史已逾百年。据记载,德兴源的前身是晚清时期的“晋三元”糕点铺,后发展为茶馆并改名为“德顺源”,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定名为“德兴源”。

老绥元烧麦品牌历史长达110年,多年来服务全国两会,是呼和浩特乃至全国知名的烧麦品牌。

老绥元的羊肉大葱烧麦入选国家《地标美食名录》,其烧麦皮薄馅大,味道正宗,深受顾客喜爱。该品牌在呼和浩特拥有60余家连锁店,全天早、中、晚三餐均可品尝到美味的烧麦。

聚腾源烧麦虽然历史不如上述几家老字号悠久,但也在呼和浩特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呼一烧稍麦由晚清年间的刘龙汉先生独创,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已传承至六代,均为家族相传。

此外,麦香村、源玺源、老青城、沁园、曹忠、玉林、德玺源等也是呼和浩特知名的老字号烧麦店,各自拥有独特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这些老字号烧麦店不仅承载着呼和浩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更是当地市民和游客品尝地道烧麦的绝佳选择。

烧麦是呼和浩特的地标美食之一,深受当地人喜爱。

呼和浩特还打造了“烧麦一条街”,全长1100米,连接五塔寺、大召等旅游景点,聚集着多家烧麦馆,每日客流不断,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餐饮风景线。

随着呼和浩特烧麦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了解和喜爱这种来自中国内蒙古的美食,提升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呼和浩特市的烧麦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不仅口感鲜美、层次感十足,还承载着呼和浩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个计划真是太棒了!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尤其是烧麦,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想吃遍呼和浩特烧麦馆老字号。每一家的烧麦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差异,感受呼和浩特烧麦的多样魅力。

在品尝的过程中,不妨记录下美食日记,分享给更多的人。

当然,为了更好地为呼和浩特美食代言,还可以深入了解烧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它的制作工艺和传承过程。这样,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播呼和浩特的文化,让更多的人对这座城市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向往。能够发现更多美食的乐趣和惊喜!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