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涂村笱变成艺品 好让手艺与记忆流传
老一辈乌涂村民对笱的感情深厚,最近教导村内小朋友制作缩小版,评论起来还是滔滔不绝。(周丽兰摄)
早年乌涂村民在浊水溪畔放置笱,当作临时护岸。(周丽兰翻摄)
角笱,用途是排成一列,在冬天拦浊水溪灌溉。(周丽兰摄)
圆笱,于夏季丰水期堆叠起来当河岸护坡,被溪水冲刷走就随时补。(周丽兰摄)
乌涂村老中青三代传承做笱(周丽兰摄)
以竹子绑成椎型笼子、内放石头的「笱」,是林内乡乌涂村60年前用来拦浊水溪的特有工法,近20年来已无人再绑,村民今年夏天找回会绑笱的70、80岁达人教导小朋友,把原本2公尺的尺寸缩小成桌上型30公分的艺品,好让手艺与记忆传承。
乌涂村民为防夏天溪水泛滥,冬天能拦水灌溉,编制笼仔笱(国语念狗,台语念格),分成底部长方形的「角笱」和圆形的「圆笱」两种。
84岁郑秋香、77岁蔡芙蓉说,角笱用于冬天水位低时,排成一列当拦水坝;圆笱是堆叠起来防止溪水冲刷河岸。
郑秋香说,藤先用水泡软用来绑竹子,光是双手就能绑得牢固,正常规格是7尺半(约225公分)比人还高,要爬上去绑。
村长曾胜棋表示,省府看了觉得预防冲刷的效果不错,发包做笱的工程,开启了村民做笱赚钱的经济奇迹,男女村民做笱赚钱,从一个80元做到150元,村内妇女仰头绑笱,脸都晒得很黑。
随水利工程技术进步,竹制的笱比不上消波块、水泥堤防耐用,绑笱技术已无人再传承,笱也被当成过时骨董。
近几年乌涂村参与社区营造,赫然发觉绑笱是该村特殊才艺,笱也是地方特有产物,积极找老人传承。
学生人数仅41人的民生国小承接重任,校长郭耀斌说,虽然笱的工法与实用性不高,但仍是乌涂村的文化,小朋友学习的效果满好,也更懂得更爱这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