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和他相匹配的历史名人,张之洞当之无愧

年初,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钟南山评价道:“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一句话提升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目前,武汉的疫情已经过去,他终于挺了过来;由此看来,钟南山的评价是有预见性的,是科学的、客观的。

那么,英雄的城市也得有历史名人和其相匹配,追溯历史,感觉能和武汉相匹配的历史名人,张之洞是最恰当的人选了。

因为近百年来,我们总有这么一个错觉:一提起湖广总督,便认为是在说张之洞;一说起张之洞,便联想到他在“湖广总督”任上,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他虽然不是武汉人,但他在此主政19载中,开创有清一代两湖任职时间最长的记录。

武汉因他的到来,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他的到来使武汉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或者说他对武汉有哪些值得后人敬仰的贡献呢?

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创办了新式教育,二是创办了大批的实业。

一、历史机遇

1、上书朝廷,建造芦汉铁路

1889年(光绪十五年)4月1日,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上《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从当时中国的全局出发,提出修筑自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以贯通南北。

这个设想是非常大胆的。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曾经有过一段吴淞铁路,9英里(15公里)长,1876年2月14日首次试车通行,可是刚使用了一年,于1877年12月18日被全部拆除了。

由此可见,能提出修建这条1000多公里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张之洞当时提出这个设想时,还是在两广总督任上,与湖北并无什么瓜葛。

但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打破畛域限制,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认为此路“可控八九省之冲,人货辐辏,贸易必旺”,并陈其有七利而无一害。

他的这个上书很快得到朝廷的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

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并负责铁路的建造。

2、张之洞的设想

张之洞为何向朝廷提出这个大胆的设想呢?这还是由于他勇于接受新思想的结果。

当时在欧美各国,铁路纵横交错,与机器、船炮一道是国强民富的重要条件。

而中国幅员辽阔,更需要铁路作长途运输。他以敏锐的嗅觉感觉到,未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洋务工程,应该是铁路,谁执铁路牛耳,谁便能执洋务的牛耳。

按照他的设想,第一期工程先建造芦汉铁路,第二期工程再建粤汉铁路。而在这个北京贯通广州的铁路大干线上,湖北位居这两条铁路的中枢,两头都能够得着,此国家大动脉一建成,就凭此不世之功,也一定会流芳百世了。

3、朝廷的打算

在清廷方面,由于剿灭太平天国有功,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都得到朝廷的封赏,他们几个势力日益壮大,变得财大气粗起来,后期在朝廷有了相当的话语权。

但是随着曾国藩、左宗棠的谢世,过去互相制衡的力量没有了,变成了李鸿章的一家独大,这样就成了慈禧太后心头的一个隐忧。

张之洞和李鸿章没有什么交集,并且互相之间还有些嫌隙,恰好就成了掣肘李鸿章的不二人选。加之张之洞近几年声誉日隆,居两广太偏远,无法就近监视,身居两湖则利于朝廷控制;同时,他在那里还能制衡北洋大臣李鸿章。

所以,两好加一好,朝廷和他本人想法合拍了,于是,张之洞被顺利“平移湖督”。

1889年11月25日,张之洞踏上了武昌的土地,从此武汉这座城市的命运,被他彻底改变了!

二、兴办实业

1、兴办汉阳钢铁厂

要建造铁路,需要大量的钢铁,从国外进口造价太高,国内钢材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第一步先要筹建一个钢铁厂。

在建钢铁厂时,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也交了相当的“学费”。

一开始选厂址,英国的工程师建议道:要办钢厂,要先找好原料来源,将炼铁所需的铁、石、煤、焦进行化验,然后根据矿石化学成分,煤炭的质地,再选什么样的冶炼设备。

张之洞听了洋人工程师的话之后,很是不悦的说道:“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由于他的坚持,最后厂址选在汉阳,原料铁矿石来自于大冶,煤则是由马鞍山供给。

由于没有听技术人员的建议,公元1893年,厂子建成后遇到许多问题。

原来选定的马鞍山的煤,并不能炼焦,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来应急。

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炼制的钢又太脆易裂。

购置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无法去掉钢中的杂质磷,而钢含磷太多,便容易脆裂。

耗资了560万两白银,还没有炼成钢。

不得已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

付出相当的代价后,钢铁厂终于建成了。

建成的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 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炼钢工人3000人,采煤工人1000人。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由洋机器进行加工生产的钢铁工业,也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比日本的钢厂建成的还早。

2、兴办制造局

在兴办钢铁厂的同时,张之洞还办了湖北织布局。

公元1892年在武昌开车,纱锭3万枚,布机1000张,工人2000。

织布局建成后很盈利,但由于钢铁厂陷入了泥潭,只好拿织布局的盈利,去弥补铁厂的亏损。

后来看到棉纱销路很广,便决定扩大规模,于公元1897年又建成了北厂,纱锭一下子扩大到5万多枚,为湖北纺纱局。

3、汉阳兵工厂

1892年动工建造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于1894年建成。

制造装备都是花巨资从德国购买的,为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的成套设备。

生产的军工产品为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这些枪炮在当时都是较先进的军事装备。

汉阳兵工厂也由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4、京汉铁路

芦汉铁路于1898年开始兴建,到公元1905年3月,建成后被命名为京汉铁路。

紧接着,如他所愿,1905年6月,又奉旨督办粤汉铁路。

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的相继开通,使武汉成为真正的九省通衢之城。

三、兴办教育

由于在办铁厂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张之洞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于是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

在其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

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

在学堂、书院的学习科目方面,他针对社会需要有所改革,添增了一些新的学科。

这些学堂的成立,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语:

张之洞对湖北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实业和教育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

他主政期间,当时的湖北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武汉,已经被他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说到其历史贡献,开国领袖这样评价道:“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而在教育方面的建树,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苏云峰这样说:“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

由此可见,一个人真正做出历史贡献,后人是会给予公正客观的积极评价的。

参考资料:《张文襄公年谱》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之洞卷》 《张之洞》唐浩明《张之洞大传》马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