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家一年12万学费的国际学校,在14岁学生跑步倒地后毫无作为

事发武汉某国际学校

10月12日晚上7点35分,晚自习结束后,孩子们集合跑圈,跑了两圈约400米之后,14岁男生趴倒在地。

监控显示,7点39分10秒,一名男生趴倒在操场上,双脚不停在踢动,持续10秒后,动作停止。其间,一名女性老师站立在旁,并弯下腰查看。

7点46分左右,一名女性校医提着急救箱跑来,随后将趴在地上的男生身体翻转过来,正面平躺。

7点50分左右,一名身穿白色上衣的男性(附近社区医院的医生)快步走到事发地,和女性校医轮流对男生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按压一直持续到8点03分左右救护车到达。

其间,学校老师在当晚7点48分拨打了120。

此外,学校老师在7点40左右联系孩子妈妈胡女士,说孩子倒地无反应,是否有其他疾病。这位妈妈做过空乘学习过急救,要求老师实施心肺复苏,但回复是“叫了120”.

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显示:死者年龄14岁,死亡时间为当晚9点41分,直接死亡原因为“猝死”。发病至死亡大概间隔时间:40分钟。

死亡证明书

该生原本计划1月份新西兰留学,因疫情原因未能成行。胡女士为儿子临时挑选了这家武汉的国际学校读初二。

胡女士介绍,儿子的学费一学期要六万元,平时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所私立学校,是看中学校的设施环境和办学理念。她不能接受的是,“这样一所宣传中理念先进的学校,为什么校医和老师没有进行过基本的急救知识培训?”

看得令人痛心!学生老师无人能识别并开始心肺复苏,校医也不懂急救(据说无从业资格,假医生),直到社区医生到达开始心肺复苏已经是10分钟后了。要知道心脏骤停发生,每延迟心肺复苏一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左右。

10分钟之后才启动的心肺复苏,完全是无用功。

在急救这件原本简单的事情上,大部分校园仍很茫然,完全没有应对之法。

事发5天后,精神濒临崩溃的胡女士仍然无法接受儿子突然离去的事实。“孩子当时是面部朝地,刚倒地时腿还在抖。”在胡女士和家人看来,如果儿子寄宿学校的老师和校医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孩子的生命或许还能挽救过来。

9月22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

是的,我们真的需要在校园开展急救教育,教会更多的孩子本身学会急救,老师们也必须懂得简单实用的急救技能,要能识别死活,能实施胸外按压;而作为校医必须要具备相应资质并定期学习急救维持技能的水准。其实校医完全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校园急救普及导师,承担起校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责任。

学校也要舍得3万元购置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就能很大程度上保障师生们的安全,在遇到类似心脏骤停事件时,重活的机会非常高。

就在10月12日同一天,福建安溪第二十中学14岁男生与同学推搡扭打,被同学劝开之后。突然倒地不起,学校尽快将其送医后,仍抢救无效死亡。

所以,对于心脏骤停,无论是现场等急救车还是送医院,都是没有机会的。我们需要目击者即刻开始行动,早期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才能避免这些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