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规专栏》多发人民币 人民代价惨重

图/中新社

有位著名大学的教授说,政府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不得不多发人民币,将外汇储备稳定在3兆,多发人民币炒高东南沿海房价,吸引西部青年到东部就业,增加了东南沿海企业家财富。随着工业化的初步完成,东南部应该反哺西部,让西部也能分享铸币税的好处。如此注重让西部人民共享铸币税好处,其情诚然可嘉,但却没有看到铸币税在伦理上的不可接受,在经济上则会让人民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该教授所言,铸币税起源就是腐蚀金币的边缘收益,实际上就是偷工减料制作金币的额外的所得,它是面额与铸造成本的差额。顺其逻辑,到了信用纸币时代,铸币税的不当所得的性质仍然不变,更是按照高面额使用印刷的低成本,只不过占有者由原来的金币铸造商变成了今天的央行。由于印刷成本的低廉,今天的铸币税可能远远超过金属货币时代,毕竟腐蚀金币边缘的收益还比较有限。这种可能是否会成为现实,取决于制度设计。若买国债发行纸币,则铸币税微不足道,因为国债到期要用税款还,税款来自央行发行的纸币,财政拿公众购买公共服务的钱偿还央行。这样的铸币税发生2个根本的变化,首先,它只是微不足道的利息,是央行低价买国债与财政高价赎回国债的差价。其次,它是央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回报,也就是央行以财政未来的税收为担保,今天给它提供融资。可见,买国债的纸币铸币税,今世已经从良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回报,继续纠缠它前生偷工减料的欺诈,并且指责美元,这似乎有点不厚道。

买外汇的人民币发行则可得巨额铸币税,按照清华教授魏杰的说法,造币厂9毛生产百元人民币,卖给人民银行2元。人民银行按百元发行,公众放弃值100元的外汇,央行净赚98元铸币税。中国公众当然也交税,但财政拿了税款,不需要还给央行,因为它发行时没有与财政交易,也不欠财政款项,为啥还?因为偿还要有债务凭证,外汇是公众的,不属于财政,财政无可赎回的债务凭证,拿啥还?财政势必拿人民币用作各项开支,这就意味着买外汇的人民币发行,只发不还,除非发生国际收支逆差,但政府仍可以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外汇兑换,因为我国还承受不起大规模逆差所造成的失业。

买国债发纸币意味着财政有笔钱必需用于赎回到期国债,这就大大限制了财政可用资金。买外汇的人民币发行没有这个后顾之忧,财政不承担偿还货币发行的责任,其所得税款完全可用于其它开支,财政可用资金要比买国债从容优裕得多,人行现在有21兆的外汇占款,即政府凭空享有2元买100元之差的巨额铸币税。这就产生了伦理问题,凭啥政府可以用2元纸币买公众100元财富,这样的交易公平吗?有什么法理依据,得到人大授权吗?

按照那位教授的逻辑,东南部地区人民币投放得多,经济发展的快,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非常值得肯定。是的!但这样的逻辑忽略了长期中的严重隐患。当东西部企业耗费100元资源,出口换成美元,再卖给人行。人行给2元当100元用,出口商显然亏了。但是,他可以将2元成本的纸币当100元支付给别人,只要有人接受,大家都不在乎纸币成本2元,100元就流通了起来。但是流通只是换手,而不是偿还。短期中貌似没有危害,长期中则后患无穷,因为随着国内资源少100元,而货币增加100元的长期累积,纸币量与国内资源量相向而行,则其通胀之严重岂止是个了得。一旦民众财富被通胀严重稀释,他们的消费能力必然下降,无论政府出台怎样的刺激政策都无济于事,因为每次买外汇发纸币的结果都是财富向政府集中,民众被层层「按揭」,没有了财富等价于太监没了鸡鸡,怎么刺激都不能无中生有。

可见,无锚货币时代的债务人也不可以无限发行纸币,否则,它就是透支自己,乃至这个国家的信用。解决问题的出路,不仅在于将买外汇切换到买国债上去,更是要明确这样的伦理观,即政府无权在与民众交易中获取额外利益。

(作者为大陆大学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