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2022年实现控制新冠肺炎的目标在理论上可以成立
作者|吴尊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2021年即将过去,新冠疫情仍在多地小范围流行。明年应该如何防控疫情?面对新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我们应该如何防控?春节是否应该就地过年?疫苗面对新冠变异病毒的有效性如何?针对这些话题,本站财经在2022本站经济学家年会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先生。
本站财经: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现有防疫手段能广泛应用的前提下,如果能继续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并减少死亡率,新冠肺炎大流行非常有希望在2022年结束。您觉得新冠疫情明年能否结束?大家什么时候可以摘口罩?
吴尊友: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解读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
第一,经过两年多的疫情,全球各国已经疲惫不堪,都盼望着疫情赶快结束,所以世卫在岁末年初做这样的陈述,实际上是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
第二,从2020年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新冠肺炎的防控经验。例如个人的防护措施:戴口罩、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保持手部卫生、打喷嚏时遮掩等。同时我们又有疫苗,现在有多种疫苗可以进行免疫接种,还有治疗药物。这几种防治措施综合应用,理论上可以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行。理论上说,如果全世界各国都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能担当起责任,把这些措施综合应用,完全可以控制疫情。
第三,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的机构之一,是卫生方面的全球权威机构,它有责任来倡导联合国各成员国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对本国国民的健康负起责任。
从这三方面来说,世界卫生组织的表述是情有可原的,但目标的实现要看各国能否真正响应。如果大家步调一致,形成合力,那么实现目标是有可能的。中国一直是全国一盘棋,现在要求全球一盘棋,这需要世界卫生组织有更强的号召力、更大的权威和对世界的指导作用。从这三方面来看,2022年实现控制新冠肺炎的目标在理论上可以成立。
2022年疫情比过去两年要乐观一些,虽然病毒在不断变异,疫情还在不断传播,但我们也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应对新冠肺炎,所以2022年新冠肺炎对人类影响肯定比前两年要小,能否真正地完全控制还要看各国对世界卫生组织这一号令的响应情况。
本站财经:最近,西安疫情引发大家的关注,您认为以后如何做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某个城市集中式地、点式的疫情爆发?
吴尊友:从去年年初武汉疫情爆发后,国内有过40多起输入病例引发的疫情。西安这次疫情也是相同情况,这是常态化防控中常见的现象。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第一时间发现疫情,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在这方面有很多相关举措:
一是对境外来国内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14天隔离观察能够发现早期病例。
二是我们对于高风险人群,接触冷链和接触涉外运输的人,比如机场、货轮等高风险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封闭式管理,如果他们感染后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置,就不会造成大的隐患。
三是当病人出现发热症状时,要第一时间在发热门诊就诊,这很大程度取决于老百姓的自觉性。大家应该意识到自己有责任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果出现发热情况,第一时间应来门诊主动告诉医生。我们观察到,之前的多起病例都是由于病人在发热门诊未被及时发现,结果造成了社区传播。西安、浙江以及六、七月份的南京和广州疫情,都是类似的原因。所以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很重要。
现在西安一天一百多的新增病例,看着比较吓人。但这个数字和美国、欧洲相比,并不是很高。英国的人口才7000万左右,平安夜那天(12月24日)就有12万人感染,我们一天一百多人不算很严重,国内疫情已经控制得非常好。中国面对40多起输入病例疫情的有效防控证明,我们通常在1-2个最长潜伏期就能控制住疫情,西安也会在短期内控制住疫情。
本站财经:加强针以后是否会成为我们每年必须要做的事情?
吴尊友:冠状病毒这类病毒具有共性:感染后虽然会产生免疫反应,能够产生保护作用,但保护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说3个月至6个月,最长9个月,抗体滴度就会慢慢下降。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使用的疫苗是先进的mRNA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抗体滴度都会下降。抗体下降后,抵抗病毒的能力就会减弱,特别是抵抗变异病毒的能力更弱。
如果我们打了加强针,抗体滴度会很快上升,抵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加强,同时对于变异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也会提高。比如灭活疫苗,两针是常规规范的预防接种,第三针打加强针,打了加强针后抗体滴度上升,但上升以后还会下降。所以将来我们可能需要定期打加强针,只要新冠还在流行,每年都要打,这对预防变异毒株的感染很重要。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本站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