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对暴力伤医绝不姑息

又一起暴力伤医事件让人痛心不已。7月19日13时许,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李晟在门诊诊疗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伤害,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一名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医院对李晟医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据报道,被暴力伤害时,这位医生正在加班看诊,医治这么多患者,最终却这样离开,悲剧引发众怒。

7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声,暴力伤害医务人员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此强烈谴责。伤医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医疗服务秩序,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捍卫生命,守护健康,决定了医患双方本质上是命运共同体。

当医者的安全无法得到保全,患者的健康也将无从谈起。因此,保障医者安全,护佑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安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何种原因,都不能成为暴力伤医的理由。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近年来,伤医事件不时发生。暴力伤医,不仅是医者之痛,更是全社会之痛。

在一次次恶性事件的讨论和省思中,社会各界已经形成明确共识,伤医是违法犯罪行为,对暴力伤医绝不姑息,对暴力零容忍,对暴力伤医依法严惩。

不管是病患还是其家属,抑或其他人,无论是"医疗纠纷"还是"医患矛盾",都应该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表达去维权,而不是暴力相向。

在疾病的医治过程中,确实容易产生医患矛盾。一方面在于专业所限,医患双方认知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在于家属对于治愈的主观预期与实际的治疗效果,两者之间的"落差"难以避免。

随着"医闹入刑"等立法的推进,特别重大的恶性伤医事件已经显著减少,但处于灰色地带的伤医、辱医事件仍然不时发生,维护医疗秩序,必须多管齐下。

守卫医生安全,既要事前,也要事中,更要事后。

要进一步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消除医患沟通通道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对待患者投诉、调解医患纠纷,避免扯皮推诿积累矛盾,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

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医院属于公共场所,要不断提升安检警戒标准,把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拦在门外。

警卫力量覆盖和安保力量的应急反应,都有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必要,以提高医疗机构整体的安全系数。

一些针对医生的预防措施落地也应加速。比如,探索对施暴者建立"医疗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医生的保护。当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暴力威胁时,可以采取避险保护措施,在不危及医疗安全的情况下暂停相关区域诊疗活动。

在守卫医生执业安全,以及维护医患信任问题上,制度务必先行一步。建立更为规范公正的医患纠纷处置机制,理顺医疗资源配置关系,推进医改减轻患者负担,依然任重道远。

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