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饭圈入侵体育,是“害”不是爱

体育要向饭圈说不,眼下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共识。

8月17日,中国乒乓球协会发布声明,坚决支持公安机关打击整治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在此之前,公安机关积极出手,依法打击整治"饭圈"乱象,让违法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些年,迎合消费社会、适应Z世代心理,饭圈文化的营销套路、应援模式及其舆论声浪,从娱乐明星平移到运动员身上。

大众肉眼可见饭圈行为侵入体育领域愈演愈烈,在顶级运动员和关键项目上尤为突出,乒乓球成了重灾区。

从社交媒体上粉丝之间的互撕谩骂、刷量控评,到线下追星时的围追堵截、恶意攻击,再到观赛过程中的乱开闪光灯、言语不当……部分极端且失控的饭圈行为,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训练甚至日常生活。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失控的饭圈行为,不仅限于乒乓球项目,还广泛存在于跳水、游泳、羽毛球、女排、短道速滑等多个国内优势项目中。

但传统球迷与粉丝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前者从体育出发回归体育,从运动员出发回归运动,尊重比赛结果,充分肯定奥林匹克精神。

而后者早已从"球迷"变身为"星迷",无视奥运精神,背离竞技体育原则,企图反向干扰比赛结果,操控运动员的赛场内外。

饭圈文化对体育的强力渗透,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网络暴力。在一场又一场的网络暴力中,粉丝以爱之名,获得的往往是一种虚假权力的快感和群体认同。

饭圈还广泛流行一种提升运动员商业价值的"自我认识",即粉丝声量关乎运动员市场价值。

现代体育确实大大拓展了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也给了运动员宽裕的成长空间及发展的可能性。不少优秀运动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宠儿,但一个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决定要素,始终是其竞技能力、赛场表现、人格魅力。

体育饭圈化的危害有目共睹。一些幕后操盘手通过强大的线上组织运营能力,让体育饭圈彻底沦为沦为商业收割机。

不少粉丝年纪小、辨别能力差,对粉丝们来说,很容易无差别接受拜金、攀比等扭曲价值观,一些过火举动甚至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对运动员来说,粉丝们横冲直撞的戾气、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毫无边界感的追星行为,会影响备战心态、竞技状态和比赛安全。

我们要用法律和制度保护我们的运动员不受干扰、让竞技体育不被绑架。避免饭圈文化对运动员们的裹挟,让他们能坦然地置身于社交媒体之中,而不是靠攻击性情绪在网络造神。

正如《人民日报》在评论中说,对待"饭圈"乱象,既要有反对的态度,也要有治本的行动。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惩一起,公安机关近期公布了一系列案例,形成明显震慑。对畸形的"饭圈文化",不仅体育系统要发力整治,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要协同共治。

比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涉及赛事选拔过程和考量标准的解说科普多多推广,一些恶意带节奏的大V、"粉头",则要坚决封禁、严肃处理,斩断背后推手借机谋取流量红利的路径。

对于粉丝来说,面对喜欢的运动员,一次关注、一声加油、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便是最好的尊重、最真挚的祝福。运动员们也应利用自身影响力,引导粉丝理性观赛,回归体育,多享受运动之乐。

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