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绵长福祉」贺词意义深远
旺报社评
大陆领导人习近平2023新年贺词,提到「两岸一家亲,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前者是习执政后一贯对台方略,台湾社会耳熟能详,「绵长福祉」则首次见诸涉台发言。新任国台办主任宋涛最近在探视北京台青、新年首次国台办记者会上,也用了这4个字,细细品味,其中大有深意。
诉诸历史渊源与感情
「中华民族绵长福祉」背后有3层意涵:首先,淡化「国家」的主权、政治概念,采用台湾社会比较接受、认同度较高的「中华民族」,诉诸历史文化渊源与同胞感情,而非像北京对内宣传或过往对台讲话中,刻意强调「统一」、「反台独」等政治口号。其次,相较于宏大叙事下的「伟大复兴」,「绵长福祉」在台湾社会听起来更加顺耳、细腻,也更能贴合台湾民众的心理。
最重要的一层在于,「绵长福祉」寓意追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融合,是一种渐进式的思维,「绵长」有搁置纷争、矛盾,放眼未来,共同促进两岸共同利益与百姓民生福祉的意涵。近年来,大陆武统民粹派声势暴增,民间频频出现「长痛不如短痛、晚打不如早打、先统一台湾才有民族复兴」的声音,甚至批评北京惠台政策「养肥台独分子」。习近平强调「绵长福祉」,显然不认同躁进的心态。
「绵长福祉」进入大陆涉台话语体系,代表北京最高领导人的耐心、定力和历史感,并未被强硬风向带偏。近来解放军在台湾周边频频演训,针对的是北京眼中的「外部势力」和「极少数台独顽固分子」,两岸和平发展、交流合作、协商议统的基本路线并未改变。
特别是去年俄乌战争,让北京猛然警觉,西方诱导「台海变战场」终极目的是打断大陆现代化进程,因而对外调整「战狼」作风、对内休养生息,致力恢复经济活力,在对台政策部分当然也会充分配合。
可惜的是,台湾并未注意到大陆涉台论述的改变,大陆涉台单位执行层级、媒体、学者,似乎未注意到习近平、宋涛以及马晓光多次提及「绵长福祉」,并未对此做出阐释。这就牵涉到大陆官方与台湾社会沟通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如何将「条条框框」的政治主张、政策架构,转化成台湾普通民众能听得懂、听得进去的叙述。
善用同心圆多交朋友
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略不会改变,40年来不断在中共党代会、人大和政协两会报告中反复重申。若把这8个字视为大陆对台方略的「核心」,那么,可以发现核心的外圈,存有一整套同心圆式的论述体系。例如,「和平统一外圈是『和平发展』」、「一国的外圈是『九二共识』」、「两岸中国人的外圈是『两岸一家亲』或『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制」当然也可以有「同心圆式的论述」,这就是习近平「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意思。
观察大陆对台政策同心圆,可以发现,愈往外推,政治色彩愈淡,愈有弹性,愈能「接地气」。此次提出「绵长福祉」,应该属于「和平发展」更外一圈的论述。不过,大陆对台「同心圆」论述,有其明确的边界:不会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独。但期间仍存有模糊地带。大陆反复强调,对话、协商的对象必须承认九二共识,然而从「同心圆」的视角来看,台湾有相当高比例民众,因不理解九二共识的内涵,或受大环境影响而不承认九二共识,但他们不支持台独、更不乐见两岸因统独对撞而爆发战争。他们总是在大陆对台「同心圆」论述边缘游移,时而被一些突发事件(如2019香港反送中)推远,但也有可能因大陆做对事而拉近。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国共内战时,争取知识菁英、民众认同的「政治法宝」,应运用在今日对台沟通与论述上。
如何扩大「同心圆」论述,让台湾民众更信任大陆,显然比飞弹军演、制裁台独及惠台红利更有效,也更能达成两岸心灵契合、融二为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