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华认同 两岸共创绵长福祉

旺报社评

赖清德总统参加国庆晚会,没提「两岸互不隶属」、没提「四个坚持」,甚至也没说「中华民国台湾」,反而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过完75岁生日,中华民国就要过113岁生日」,「中华民国可能是对岸75岁以上民众的祖国」,无意间承认了大陆地区、大陆人民与中华民国之间存在割舍不断的联结。赖总统像绕口令一样阐述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反而把问题弄复杂了。

中华认同 是最大公约数

赖总统说得没错,中华民国成立至今1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不过,前者自后者成立后,只在台湾地区行使治权,这也是事实。换言之,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存在于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都是「中国」之下的两个政权。台澎金马人民为中华民国国民、大陆14亿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都是中华民族,也是历史、地理、文化上的中国人。

台湾认同中华民国,大陆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共享「中华认同」。赖清德总统在国庆晚会上的谈话,本意是要厘清两岸之间的认同问题,却意外点出「两岸中华」的最大公约数。事实上,今年4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前总统时就说过,只要认同中华民族,两岸就是一家人,就可以和平共处、有商有量,不会兵戎相见,隐隐中两岸共识似乎浮现。

即使赖清德总统只是在诡辩,但也说明民进党政府既无力推动法理台独,更无法打破「两岸同属中华」的宪政与历史框架。既然如此,大陆更应该沉得住气,不以民进党政治人物的短期操作为回应对象,而应着眼于更长远的和平统一愿景,让两岸之间形成以下四点默契:

第一,大陆要把自己发展得更好,用社会进步与制度文明让台湾卸下心防。台湾「怕」大陆的政府和制度,是75年宣传教育的结果,加上二二八以来形成的本土意识、近年美中两强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激烈竞争,更令台湾社会对大陆心存疑惧。近30年来,大陆物质建设发展很快,但在私人财产与个人价值等问题上,要让台湾社会安心,还需要时间。

第二,两岸相处以和平为最高原则,绝不轻言开战。和平优先绝非退让妥协,和平的台海是大陆持续发展进步的保障,也是和平统一的必要条件,和平对于台湾来说更是空气、阳光和水。两岸应管控好战、求战的激进主张,同时要警惕别有用心者挑动战争,亟需稳定有效的沟通管道。

和平统一 两岸人民认同

第三,让两岸人民充分交流,不要怕发生冲突或误解,因为交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有周期起伏,两岸要在细水长流中走向融合。大陆不要以台湾选举结果,来检讨「惠台」成败、进而陷入「交流无用论」认知陷阱,台湾不要把交流当做洪水猛兽、统战渗透,以大陆人民为敌。

第四,两岸尊重彼此政治文明成果。台湾应客观评价大陆政治体制的效能、务实与韧性,乐见台湾人服务于大陆公共体系、用台湾经验改善大陆,大陆不应把台湾民主政治窄化为「西方制度」,做出批判或不屑的评价。两岸的政治体制,都是基于各自社会实际、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政治文明成果,应彼此尊重和借鉴。

可能因为金马影帝吴慷仁在对岸「十一」国庆发文「祝福锦绣中华」,曾被大陆封杀的歌手安溥(张悬)献上祝福「新中国」的贺卡,赖清德总统乃藉国庆晚会场合回应,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中华民国人民的祖国」,提醒艺人表态需慎重。

讽刺的是,吴慷仁与安溥压根没提到「祖国」二字,赖总统究竟是为他们缓颊,还是刻意嘲讽?舆论自有公评。大陆繁荣与进步,当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台湾人民表示祝福,这是两岸人民之间朴素的共情。

以大格局观之,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争,只是中国历史之下的政权之争,不会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传续。两岸执政者如能以「中华认同」为基础,维持以上四项默契,两岸和平发展才真正有空间,和平统一的绵长福祉必定会感动人心、获得愈来愈多两岸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