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两岸共存之道 竞合人民福祉
在疫情持续发烧下,花莲太鲁阁号意外事件逐渐淡化出媒体。但个人对李登辉前总统名言「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却思之再三。所谓「民之所欲」定义为何?其道为何?就执政党亟欲加入之联合国,在其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即明言: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可见民之所欲最基本的乃是生命、自由与安全。再证之西方知名需求理论马斯洛所提倡之人类基本的需求为生理与安全,逐次提升到尊严与自我实现。总之归根究柢,人心最基本的需求应为生存、安全与自由。最易显示在食衣住行育乐等方面,然近几年来民之求似乎愈来愈难以满足符合广义的甚至狭义的定义。
由前述而论,现阶段施政团队,在控制疫情方面相对其他先进国家,确有胜出,只是仍有诸多可议或提升空间,特别是限于国际政治现实,重中之重则为来自对岸之施压,然此非今日始。无论如何,两岸应将人民安全福祉列为施政第一顺位,不只短期内,亦应为中长期政府基本之政策目标。现施政团队在对岸施压下,凸显台美密切关系,是否正确?属见仁见智问题。虽报载本年3月11日所发表「台美防灾救援倡议活动:宣导教育-建立韧性-采取行动」联合声明,值得肯定,但是否持续刺怒对岸敏感神经?若无绝大多数人民共识,势需执政团队发挥智慧,采取对全民最有利决策。
记得蔡总统首次就职演说之表态,希望执政团队谦卑、谦卑、再谦卑;要务实脚踏实地为老百姓服务。但进入第二任期仍掌握绝对多数民意基础执政下,在花莲普悠玛火车意外后,再现太鲁阁号重大事故。诚让人痛心!另方面,在疫情肆虐而大陆与美国争锋之际,台湾动见观瞻,实有必要针对施政团队施予再教育,凡事确实检讨贯彻初衷。过往台湾成功发展经验,仍有可保留学习之处,而学习对象存在于各行各业。就个人学习历程,教育界顷过世之淡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陈师雅鸿,乃是不可多得的典范。
陈师早年公费留学西班牙,攻读国际法获国家博士学位后整装返国任教。曾任西语系系主任、训导长、文学院长,最后出任校长。陈师为人谦卑不事矜夸,对非专长外语及其他领域,尊重专业,尽显内敛。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致力培养国家政府所需西语人才,历经五十载身教立言,可谓桃李满台湾并及于拉美西国侨界。
可见教育为最重要施政之一环,一国一组织如出问题,往往可从最细微处穷其因,而教育人民如何谦卑学习,严谨探讨,择善固执,正是改变人民福祉不二法门。犹记得四十年前入公部门受训期间,当时新闻局副局长戴瑞明先生表示:两岸竞争的是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何者让人民生活较好。近四十年过去,三民主义虽没统一中国,孙中山先生却得到对岸的肯定,且两岸似已主客易位。教育人民,饮水思源,诚不重哉!
以两岸现阶段经济社会紧密之关系,台湾对大陆经贸人力之依存度再也回不到反共抗俄时代,而最终此种无法割舍的局面,或许只能在竞合中提升各自人民福祉上见真章,逆势而上不如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