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王伟忠要年轻人有勇气挡万箭

周刊孙蓉萍

知名电视节目制作王伟忠,即将和中国旅美声乐家田浩江演出舞台剧短波」,在这出剧的构思和排练过程中,两人不只对自己的家人关系有所省思,对台湾目前的社会现象,也有一番体悟

「我的哥哥今年走了。这一生当中,很多事我要替他负担,所以对他有哀怨。」经常带给人欢笑的知名电视制作人王伟忠,神情严肃地说出这句话。

十二月下旬,王伟忠制作、并亲自上阵担纲要角的舞台剧「短波」即将正式演出;新戏以一九四九年政府迁台为时空背景,描绘两岸彼此封锁的年代,「短波」广播成了穿透海峡的唯一丝线。借此,隐喻出一种若有似无的奇妙情感,也延伸演绎了王伟忠与另一主角──旅美中国声乐家田浩江,各自拥有、同样也是若有似无的一段兄弟情谊

谈新戏,王伟忠就从自己和哥哥的往事谈起,聊起四年级生这一世代的成长背景、为了追寻梦想而兄弟分离的故事。

兄弟疏远却又难以割舍

今年五十五岁的王伟忠,是台湾演艺圈名人,从小生长在台湾眷村,有一个哥哥在美国,但成就远不如王伟忠。今年五十八岁的田浩江,从小生长在中国的军队大院,三十年前就到美国发展,在歌剧界享有盛名,他也有一个哥哥,留在大陆的哥哥也只是平凡的职员

两人的哥哥都已经过世,更重要的是,这两对兄弟之间,都有一份疏远却浓厚的手足之情;而且,两人都在兄长人生临终前,才有了深刻的体悟。

提到与哥哥之间的互动,王伟忠说:「我哥哥从小混太保,小时候我们只觉得好玩,看到他还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慢慢地,我哥哥不再是《水浒传》的英雄少年,他没办法对家里交代很多事。后来他到美国,养家或他的生活、事业,都变成我在扛。」手足之情让王伟忠无法对哥哥的状况视而不见,「我一直帮他,可是我帮得心不甘情不愿;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但来不及了。」

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他也不确定会怎么处理。听起来有点感慨,但是「人生都是如此,就像看戏一样,一定要看到最后。历史也是一样,再来一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没办法的事。」田浩江也说,「在哥哥的病床前,我才和他交心。」

舞台剧导演谢念祖透露:「在排练的时候,两人不断地在回忆、辩证,并且挖掘自己从未发现的、对于哥哥的真实情感。例如王伟忠回忆,有一次台风停电,他和哥哥突然对起相声,一来一往,好不热络,但电一来、灯一亮,两人却没办法再继续讲话了。从他们手足的相处之中,看到许多为难,而因为在意,才会有为难。」

两人小时候虽然物资匮乏,感情却是最真,「千金难买少年贫」,不足反而成为创意的来源。相较于中国,不论是台湾的电影书报,都可看到「人情」,让生长在文革时期的田浩江特别注意。「我在美国各地演完歌剧回到纽约住所,晚上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出门去买《世界日报》。我也接触台湾很多做电影或音乐的人,满喜欢这种人文的感觉。」

谈到台湾的文化与创意,王伟忠认为,一个有创意的人,会受到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个人的个性和习惯,「概括来说,环境过度优渥就不可能有惊人的创意展现。」

「我是穿草鞋长大的,小时候因为没有玩具,就会自己制造、自己想像、自己去发现有趣的事。现在父母凡事都帮小孩准备好了,很难激发他的创意。」话锋一转,在镜头前总是一派轻松自在的王伟忠,也略显沉重地谈起了他对年轻世代的焦虑。

年轻世代缺乏闯荡冲劲

七○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韩国、香港还来向我们学戏剧,如今我们的文创表现却落后这些国家,让身为四年级生的他相当担心。在他的观察中,生长在「什么都有、什么都已准备妥当」的环境中,也就缺乏了「勇敢闯荡、勇敢尝试、勇敢承担、勇敢争取」的爆发力

「以前大学毕业生英文文法不好,可是和老外沟通没有问题;现在小孩从小学英文,却不敢讲英文。」王伟忠举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为例,「郭氏英文铿锵有力,和老外谈判有自信、有力量,信心像钢一样,是千锤百炼得来的,不是准备好就有的。」

他如此形容:「战场上最漂亮的铠甲,绝不是崭新而在阳光下光芒四射的那一件;最漂亮的,是那件身经百战、遭受乱箭袭击、有一堆乱七八糟洞眼的铠甲。」成长在物资困顿年代的四年级生,为了梦想,可以用绝无退路的心态勇闯战场,但现在年轻人似乎就是少了这么一股气。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遇上了两大改变,第一是数位革命,通路颠覆了传统,大众媒体变成了次媒体;第二是华人市场从台湾扩大到两岸三地,所有议题复杂度都高于以往,常让人无所适从。这时候回归基本面,固守自己的强项,才是解决复杂难题上策…【全文请见今周刊833期 】 (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