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华共识 两岸最大同心圆

旺报社评

马习二会余波犹存,大陆官媒近日纷纷解读习近平谈话的意义。的确,习近平会中谈话并非常规性的政策宣示,而隐含大陆对台论述的「典范转移」,不可等闲视之。习借由与马的谈话,向台湾社会画出「中华共识」的最大同心圆。

耐心创造和平统一条件

马习二会次日,北京三大官媒同时发声。《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题为《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辉煌》的评论员文章;新华社发表《共同追求和平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的新华时评;央视也发表题为《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的快评。

从这三篇重磅评论可以察知,大陆对两岸关系、台湾政局和民意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用浅显易懂的话来讲,习近平告诉台湾乃至国际社会:统一是长远的目标,大陆有耐心慢慢来,愿意跨越政治分歧,在中华民族前提下,与台湾各界和人民充分交往,逐步积累善意、凝聚共识。

习近平去年和美国总统拜登会谈,曾当面否认有2027或2035武统时间表,这次再一次用自己的语言重申不急于统一、不武统的态度。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提到,「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时间,但不等于无所作为、被动等待,而是需要两岸双方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主动沟通对话,寻找解决问题、打破僵局的钥匙」,重在表达大陆促统意愿,但也承认「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时间」。

同样,央视评论员文章提到,「两岸同胞要本着对民族、对后世负责的态度,着眼于共同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多条件」,以及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才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造福两岸同胞的康庄大道」。可见,陆方认识到目前的两岸现状还是「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的阶段,并清晰指出,要透过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才能和平统一。

习近平这篇谈话起到了对大陆内部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作用。大陆仍然意识到两岸关系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台湾民众对大陆存在的疑虑和隔阂,不急于在短时间内实现统一,也不能单方面、胁迫式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是透过长期、持久、绵密的交流与融合,引导台湾社会自觉成为支持统一、促进统一的力量,进而达成水到渠成式的统一。

重建求同存异信任善意

基于上述认知,习近平才史无前例以「中华民族」为主轴,超越两岸政治制度、国家认同的分歧,直接寻求与广大台湾民众沟通的共鸣点。蔡英文总统20年前公开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念中国书长大」,台湾人原本将中国认同视为自然,但因两岸政治之争,「中国人」被标签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中华民国国民」与「台湾人」逐渐画上等号,这也让台湾年轻世代认知中的「中国人」,是与自己不同政治身分的对岸民众。

从历史、文化、血缘层面,绝大多数台湾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在经济层面,多数台湾人也不否认台湾是大中华经济圈的一员,关键问题是「政治的中国」,目前在台湾认同度有限。

即便如此,最新民调亦显示,仍有6成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3成台湾民众仍然认同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因此,若以「中华民族」为圆心,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乃至中华民国,都是这个同心圆的组成部分。

面对被标签化为「一国两制的九二共识」,习近平试图用「中华共识」做为九二共识更新颖、更包容的核心内涵,重新建立两岸之间求同存异的信任与善意,并透过文化的力量、亲情的感召,引导两岸重回和平发展正轨、逐步走向和平统一。无论赖清德新政府是否回应、如何回应,但只要北京能坚持这条路线,台湾民众必将成为追求两岸融合、拒斥台独引战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