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以两岸和合 凝聚台海新共识
中国时报社论
前立法院长王金平成立「中道和平联盟智库」,广邀跨党派政学界人士为国内和谐、两岸和平集思广益。一向低调的王金平大阵仗组建新智库并延揽绿白人士参与,引发外界各种联想解读,但无论动机如何,任何有助两岸和平共融、中道理性的努力都应乐见,特别是王金平日前强调「两岸之道,唯和与合」,能否给蓝营两岸论述注入活水,值得观察与鼓励。
团结台澎金马 说服大陆
在政坛八面玲珑、有「台湾公道伯」之称的王金平,以「中道」2字为新智库命名,恰恰凸显了个人政治风格。不过,「中道」的关键不只是「中」而是「道」,如果只是一味地标榜中间、中立、中庸,到头来恐变成「和稀泥」。美中长期对抗裹挟台海风高浪急,台湾内部两岸路线针锋相对,现在似乎没有两头讨好、两边不得罪的空间,纯粹的「中立」或理想上的「第三条路」亦几乎不复存在。因此,能否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理念追求涵义的「道」,对内团结台澎金马各党派、对外促进台海和平,才是新两岸论述站得住、传得开的关键。
以王金平回答九二共识是否对两岸关系有用的媒体提问为例,他表示「回答是也不是,回答不是也不是」。这种回应,是典型具有王金平风格的打太极,也暴露出整个蓝营在面对九二共识时的尴尬。相信蓝营内部没有人认为,九二共识是「错误」的或者不存在,也深知这是和大陆沟通的「通关密语」,但也不得不承认,九二共识和台湾民意、选举、青年逐渐脱节,加上民进党操作九二共识等于统一、等于一国两制,形成「九二共识等于败票」的自我认知。
当国民党不敢谈九二共识,赖清德又建构出一套基于两国论的民进党版「中华民国论述」,蓝营两岸论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找不到出路。一方面,重返中央执政是蓝营研拟一切政策论述的「硬道理」,两岸论述若不能获得主流民意支持,无法接地气、令人民感动,无法摆脱「被抹红」、「拿香跟拜」的被动姿态,再多华丽的辞藻也是枉然;另一方面,两岸论述既要号召台湾民众,也要有效与大陆沟通,如何能说服对岸认同「消灭中华民国等于变相支持台独」,令中华民国、中华民族之间维持善意连结,至今仍未见解方。
跨党派影响力 沟通两岸
王金平提及的「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应可视作持续探索两岸新论述的正确方向。这句话的出处,是2005年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逝世时,大陆前海协会长汪道涵致唁电的内容,遗憾的是汪道涵也在同年驾鹤仙去,八字箴言成为汪道涵的遗愿,辜汪二老求同存异的智慧也就此成为绝响。同样,「两岸和合」也是星云大师的重要理念,超越政治分歧、历史恩怨、回归人性,在两岸民间具有广泛认同。
「和」与「合」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有「合」才有「和」。如果两岸和平沦为口号,就会不断贬值,有人把和平歪曲为妥协乃至投降,还有人假和平之名、行备战之实,喊着捍卫和平,却离战争愈来愈近。至于「合」,完全可以各自理解、各自表述,既可以理解为两岸政治上的统合,又可以理解为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还可以理解为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即便是最低限度,也可以理解为两岸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
因此,无论是统合、融合、契合还是合作,红蓝绿白都能在「合」上找到共同话语,也就可以透过对两岸之「合」的共同体认,达致两岸和平共荣。
赖清德总统上任后拥抱中华民国,多次表示愿与对岸合作,但民共之间毫无互信,大陆强硬反独,民进党则继续抗中,国民党还在迷失方向,两岸仍在敌意螺旋愈陷愈深,一步步在梦游中走向战争。王金平在立法院长任内确对两岸和平交流襄助良多,但终究不是推动两岸关系转折的主角,如今若能发挥跨党派影响力,借由新智库成立、汲取前人智慧,凝聚「两岸中华,唯和与合」的共识,团结台湾、沟通两岸,定能获得更高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