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两大项目对接,首要是凝聚共识
日前,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发布了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提到了要“支持推动中欧开展各领域对话、交流、合作,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的可能性”。所谓“全球门户”计划,是2021年12月欧盟公布的一项鼓励政府与私人企业共同出资,旨在协助发展中国家兴建基础设施的计划,预计将在2027年前投入3000亿欧元资金。但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价值观输出色彩重、企业参与意愿低,“全球门户”计划一直没有多少实质性进展,以至于有德国媒体吐槽该计划可能成为“数千亿欧元的坟墓”。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全球门户”计划是欧盟价值观外交战略的经济援助战略。从理念层面看,“全球门户”计划采取以价值观为基础的路线,一边声称不选择投资对象,另一边却强调投资前要参考一系列核心原则,包括入选项目要符合欧美“严苛而明确的民主价值和标准”、倡导“高透明度和良好管治”、强调“平等伙伴关系”、推动“绿色和清洁发展”、以“安全为核心”等,以此指导欧盟的资金分配。而从投资领域层面看,“全球门户”计划特别关注数字化、健康、气候与能源、交通、教育和研究等关键领域,重点部署数字网络、绿色经济、智能交通等尚未建立全球性规则标准的基建领域,强调以高标准建设更安全的基础设施,意在掌握潜在转型市场的标准制定话语权。至于资金,则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通过多渠道融资方式,汇集主要来自欧洲可持续发展基金(EFSD+)、欧盟预算、欧洲投资银行(EIB)以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等多个金融和开发机构的资金,但目前尚未有效带动私营部门投资的意愿。相比过去欧盟长期以民事主体的“规范性权力”影响全球议程的方式,如今的“全球门户”计划其实更侧重依托经济外交强化其地缘政治影响,并试图以经济援助打造政治经济联盟。一方面,“全球门户”计划正重点关注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例如此前报告的225个项目中,位于非洲大陆的有121个;而阿尔巴尼亚水上光伏电站、连接北非与欧洲的美杜莎海底电缆系统等基建项目也在逐步落地。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全球门户”计划也在扩大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份额,尝试与印度“西联”等战略形成协同效应,建立一个由欧盟制定规则与准入条件,以欧盟为主导、伙伴国家参与的合作机制。欧盟有意通过“全球门户”计划带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维系欧洲在印太、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传统影响力,这就不免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范围上产生重叠。相比之下,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在投资策略、对象选择上正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像。区别在于,“全球门户”计划的政策目标主要是区域合作,涉及政治、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以规则为导向,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整体设置符合近年来欧盟所倡导的实用主义原则和将价值观嵌入利益的思想。虽然部分欧盟专家已认识到资金与价值观深度绑定,是非洲企业家合作意愿较低的重要原因,但放弃价值观输出与欧盟的初衷完全违背,因此相当部分资金仍然集中于欧洲价值观方面。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并发展战略对接以应对国情、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差异等问题,受到广泛欢迎。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基于对共同经济安全的共识。未来,“全球门户”政策的欧洲价值观如果能以更加务实的精神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形成全球发展战略的协同,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在区域保护主义思潮盛行的当下,全球价值链的“脱钩”“断链”意味着增加风险。中国与欧盟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医疗教育保障等领域有着共同的现实利益及价值追求,优势互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也是弥合全球基建赤字、破解世界发展难题、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转型的正确答案。中欧双方合作基础良好、可能性多样、发展空间广阔,期待双方凝聚共识,齐心协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从而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更加丰富的全球智慧和全球方案。(作者是宏观经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