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两岸中国人共识 展开和平交流

中国时报社论

马英九前总统访问大陆,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祭祖圆了他身为人子感念先祖血脉相传的心愿,凭悼中华民国走过的建国与抗战史迹,彰显了中华民国的历史荣光,而他多次对九二共识与中华民国现存于台的叙述与论述,更让两岸之间连结之所系重新耀现于世,其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尤其深远。

九二共识 搁置争议

两岸政治分割70余年,互不承认对方的主权地位,但依法而论,两岸主权声称是相互涵盖的,无论是中华民国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主张的主权范围都是涵盖两岸的全中国,这正是两岸本为一体且主权合一的法理凭据。

正如马英九4月2日在湖南大学所说,「我们国家修改宪法,定义分两个地区,一个叫台湾地区,一个叫大陆地区,都是我们中华民国,都是中国,只是分为两个部分。」合者为主权,分者为治权;正是因为共同主张两岸主权同一,所以习近平和马英九能够以两国治权负责人的身分在国际场合会面。蔡英文政府否定九二共识,也就是不承认两岸同属中国,毁弃了两岸之间官方交流的政治基础,所以两岸领导人无法会面,否则就成为两国领袖之间的国际性交往。

九二共识的价值就在于此。两岸皆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但主权各有主张,可以搁置不争,也不挑战两方各自陈述其意涵的空间。这就是台湾方面主张的一中各表,陆方虽未公开承认,但至少在马英九8年执政时期予以默认,由此而创造了两岸官方与民间全方位交流与协商的黄金时期。所谓「默认」,一方面是默默承认,一方面也可能是默默否认,但不及于言表。只有存在这种模糊空间,两岸认同都是中国的原则,我方既顾全了主权,又完全符合宪法一中的精神,陆方也可在「忍让」下与台湾当局进行官方交往。

马英九这次大陆行,重申两岸应该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就是希望台湾与大陆两方重拾九二共识,回归两岸交往的基本精神,共同致力于交流与和平大业。

马英九执政时代,借着九二共识的桥梁作用,两岸咸认同属中国,但有关中国的内涵,两岸各有不同认知。由于维持着这个模糊空间,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才有充分的说服力,也被一般非独或非绿营人士接受,让李登辉与蔡英文倾向的两国论无法独揽民意,也无法阻拦两岸官方的交往。马英九这次大陆行在不同场景中技巧地擦亮中华民国的招牌,并「各自以口头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宣扬九二共识原本的内涵,言外之意是两岸不能失去一中各表的余地,否则就成为共促中国统一的代名词了,这将使民进党可以将其栽诬为一国两制的同义词,失去了在台湾的号召力。

两岸一家 和平基石

九二共识原非一项具体协议,而是一种相互谅解,在民进党执政之后,为了不受一中原则框限,所以严词否定九二共识,并且朝两岸为互不隶属两国的方向推进,大陆当局为此而限缩了九二共识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1月抛出「统一是九二共识应有之义」以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说法后,蔡英文政府立即将其和一国两制捆绑, 造成严重的误解和伤害,进而让国民党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路线遭到强烈质疑。由于民进党将其污名化,大陆当局也限缩了其涵义的解释空间,致使九二共识在台湾更加无法说服人心。

马英九这次大陆行,用具体行动诠释了九二共识的本义,重新争取并确认了九二共识架构之下中华民国的存在地位与发展空间,让几乎已经奄奄一息的九二共识重获生机,使其展现新的生命力。现在两岸失去公共的官方互动政治基础,逐渐走向兵凶战危边缘,缓解之道,唯有回到容许各自有诠释空间的九二共识,也就是搁置主权,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的共识,使其在台湾广获人心支持,从而维系两岸之间的政治连结,为和平奠立厚实基石,进而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