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侯友宜应有的两岸论述 系列二:说好两岸交流共打的故事

中国时报社论

国民党征召侯友宜参选2024总统后,「两岸」俨然成为他的软肋,或批评他对两岸事务不积极,或质疑他没有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与格局。但这些批评都与事实不符,侯友宜早在1994年就代表台湾参与千岛湖事件调查,在他的专业能力与坚定意志主导下,终于水落石出,还给死难者公道。

刑事专业 折冲千岛湖案

可能个性使然,侯友宜确实低调。赖清德、柯文哲都曾以县市长身分登陆,赖清德把在中共官员面前高喊台独当成政治资本,柯文哲以台北市长任内举办双城论坛与世大运的经验,作为有能力处理两岸问题的证明。连国民党内竞争落败的郭台铭,也在造势活动场合猛打两岸牌,吹嘘自己在中美都有「通天」之能。

千岛湖事件是两岸关系史上,第一起台湾人在大陆发生的重大死亡事件,大陆最初认定为「失火」事件,引起家属质疑,侯友宜随即以海基会顾问身分奉派赴大陆参与调查。侯友宜与对岸公安折冲樽俎,为遇害游客寻找真相,终于让罪犯受到应有的制裁。侯友宜同时促成两岸刑事交流,及共同打击犯罪机制的创立。

当侯友宜在千岛湖为死难者的公道打拚之际,蔡英文还在政大任教,刚被李登辉延揽为陆委会咨询委员,郭台铭刚进入大陆投资不久,赖清德、柯文哲仍在执医,尚未涉足政坛。陈水扁、吕秀莲虽踏上大陆,但行程更像是观光,用现在民进党的标准,应该是参与中共「统战活动」。

侯友宜凭借刑事专业,找出千岛湖事件的真相,这不叫保台,什么才叫保台?他做实事捍卫台湾安全与国人权益、为两岸交流创造安全的环境,而不空喊口号,不搞政治秀,这才是真正的「和平保台」。治安不分党派,侯友宜担任警政署长横跨扁政府与马政府,这段时间正是两岸警务合作起步与制度化的关键期,也为两岸签署共打协议奠定厚实的基础,侯友宜确实「侯侯做代志」。

不过,竞选总统除个人条件、政党基本盘与民意取向之外,「势」非常重要,「造势」成败决定最后胜负。最近几个重要民调显示,3位主要候选人支持度大致平手,都在误差范围内,但侯友宜经常落居第3,这是严重的警讯。

侯友宜光「侯侯做代志」不够,还要会「说故事」,更要给人民愿景与希望。民进党执政7年,刑犯、黑道与高官杯觥交错,治安不败坏也难,两岸关系恶化,台海兵凶战危。30年前,侯友宜就以刑事专业,致力维护两岸交流秩序,捍卫台湾人的利益、安全和尊严,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这段经历是侯友宜最宝贵、最有底气的资产,也是侯友宜最值得说的「故事」。

务实耕耘 最资深和平派

侯友宜30年前就亲身参与两岸协商、打击犯罪,还能批评他「经验不足」吗?侯友宜30年来都在默默守护两岸交流的安全与秩序,与对岸警方建立的沟通机制,至今民进党政府还在使用,还能认为他「能力不足」吗?

千岛湖事件是两岸关系绕不过的历史事件,也是台湾人、中国人认同的转捩点。亲身参与调查的侯友宜,应该更能体会两岸关系的复杂与敏感。千岛湖事件发生后,我方之所以能够组团访陆参与调查,正是因为两岸在1992年达成共识,1993年举行辜汪会谈,海基、海协两会交流机制得以建立。如果没有此前的共识,千岛湖事件真相可能永远沉没在湖水深处,死者冤屈不得雪,两岸关系恐怕不会有后来的「大交流、大开放、大合作」。

侯友宜是两岸共打机制的开创者,自然可以亲身经历,向选民说清楚讲明白,两岸关系切不断,两岸交流对台湾有利,两岸协商、合作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及依宪依法的政治基础。同时也要向大陆指出,两岸治安、经济、民生议题的交流协商,不应随着台湾执政党的变化而动摇,两岸应谋求可长可久的和平共识。

总统候选人的两岸论述,要站得稳、有信心。回顾侯友宜30年来对两岸事务的耕耘,大可理直气壮告诉选民,他是最资深、最务实、最有底气的两岸和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