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赖两岸论述的差距

(合成图/本报系资料照)

一直在两岸议题上缺少论述的侯友宜,终于在访美期间正式提出「3D策略」,这一策略包含吓阻(Deterrence)、对话(Dialogue)、缓解局势(De-escalation)3个维度,试图以此维持台海及印太地区稳定。不过,这一论述也被许多论者指出与赖清德的相似性,赖清德之前投书《华尔街日报》,提出了所谓和平四大支柱,包括「建立台湾的威慑力」、「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基于与全世界民主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与「稳定而有原则的两岸关系领导能力」等。侯友宜和赖清德都将吓阻能力或者威慑力放在首位。

换言之,无论是国民党还是现在执政的民进党,其实都有意跟随美国的战略意图,将大陆视为威胁,而台湾的应对之道是透过提升自己的吓阻能力来防止大陆走上武统之路。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解,许多人认为大陆对侯友宜的说法会感到不满意。

对大陆来说,这种带有明确行动倾向的防卫性论述,当然会让大陆产生排斥心理,双方很难在互相怀疑乃至防备的前提下展开真正的合作。但是,这并不等于大陆会天真地期待国民党能以大陆的战略利益为依归,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互动,大陆深知国共之间也有许多根本性分歧,即便是在过去两岸还有一中默契的情况下,依然还有不容易逾越的深水区,如今国民党在一中问题上更加暧昧,国共之间自然就会更加渐行渐远。

也正因为大陆不会对国民党抱有过高的期待,在大陆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还是会理性看待蓝绿之间的差异。其实观察侯友宜的论述逻辑即可明了,虽然他强调吓阻的首要地位,但最终还是服务于对话和缓解局势,这恰恰是与赖清德的本质不同。

赖清德一方面致力于经济层面与大陆脱钩,另一方面则继续走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全面拥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这些也正是蔡英文政府现在所选择的政治经济路线,大陆深知其弊端,知道这是明确地选边站队,服务于美国的战略目标,而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赖清德的这一选择无异于告诉大陆,双方没有任何对话空间。

有意思的是,赖清德的论述最后落脚在两岸关系领导能力,这是国民党所没有的说法,亦即赖清德还希望与大陆争夺两岸关系主导权,这自然是与大陆眼下的核心战略完全南辕北辙,而国民党恰恰回避了这一矛盾。

对比之下就会发现,虽然侯友宜和赖清德的战略出发点类似,但最终二者的战略方向并不相同,对大陆来说,二者与大陆的分歧程度乃至敌对程度也都判若天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侯友宜也当然不会天真地期待大陆会接受乃至忍受,他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得到美国的信任,对台湾的候选人来说,在美国要求选边站队的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争取得到美国的信任才是当务之急,从这个角度看,侯友宜这一局当然没有失分,甚至还可能得分,而对大陆来说,后续也势必要分别表达一下立场,一方面要阻断赖清德的论述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侯友宜在亲美的道路上走得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