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兔跃迎春系列两岸篇:放手民间交流 让两岸春暖花开

中国时报社论

新年之初的两岸关系,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包括小三通逐步恢复、大陆高层重新释出和平善意、民进党内「和平保台」渐成主流。坏消息包括中共军演规模不降反增、美国智库兵推两岸开战后惨状、巴布亚纽几内亚驻台商务代表处关闭等。这些相互矛盾的讯号,恰是微妙而敏感的台海情势写照,对兔年的两岸关系,我们不必悲观。

保留与大陆沟通的空间

如何追回疫情失去的3年,应该是两岸在新的一年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这是因为自2020年初至今,两岸因疫情造成交流中断、敌意螺旋、协商停摆,取而代之的是针锋相对的军事对抗,几乎令两岸关系倒退回冷战时代。解放军自1999年之后,在2019年首次越过海峡中线,到2020年常态化进入我西南空域,再到去年围台军演直逼我领海领空,折射出北京逐渐以军事优先思维处理两岸关系的事实。

军事永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项,两岸更不容许重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悲剧。但在北京看来,「拳头」确实是唯一能让对手听得懂的方法。果然,美国拜登政府接受了「五不四无意」的政治承诺,公开申明不支持台独,并以行政力量阻挡国会系统更加激进的挺台法案。与之相对应的是,北京以「斗争」处理美中关系的战狼姿态也开始有所收敛。当美中回归务实对话、管控分歧、争取合作的主基调时,两岸关系也就好办了。

固然,蔡政府面临许多来自美方备战的压力,如延长役期、布雷计划等,但也能看到,台湾一些动作变成形式上的应付。例如在民防训练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军方,都深知台湾在民主政治下,打造全民皆兵体系绝无可能;再如在义务役延役上,政府透过化整为零、提高补助的变通和配套措施来降低年轻族群不满,实质上对国军整体战力并不会带来显著提升。最重要的是,蔡政府仍然留有与大陆沟通的「一丝」空间,也就有可能为疫后两岸关系复苏带来「一丝」希望。

以小三通复航为例。去年下半年时,外界普遍不看好大陆放弃清零政策、打开边界,但陆委会很早就放出风声,小三通将争取今年春节作为复航目标,说明蔡政府对大陆放开防疫、恢复两岸民间交流的讯息及时间点已经有所掌握。果然在去年底,大陆迅速调整防疫政策,但接踵而至的疫情海啸,却令台湾民众特别是绿营对小三通高度疑虑。蔡政府虽限制了小三通规模,但还是顶住内部压力,并未借机暂停或推延,也算与陆方保持了默契。

美中关系和缓利于回旋

在民进党执政下,两岸公部门协商尚难恢复,但从小三通复航案例可看出,两岸仍可以保持间接沟通,达到共同期待的目标。在小三通议题上,金门在地政治人物、民意代表积极穿梭两岸,既能与陆方对口单位协调,沟通结果也能得到蔡政府的尊重、接纳,同时大陆也透过这样的管道与蔡政府达成某种默契。这显然与马政府时期的两岸热线不能比,但勉强可视为政治现实下的替代办法,也可以推展至其他需要沟通、协调的两岸事务之中。

因此,新的一年,蔡政府对两岸交流应拿出宽容、尊重、务实的基本态度,秉持四个原则:其一,待大陆疫情度过峰值、确认安全无虞后,全面恢复两岸客运航点与航线,不再限制台湾民众赴大陆观光、求学、就业。其二,欢迎陆客团体旅游、自由行来台,用硕果仅存的「小两会」机制,向大陆社会行销台湾之美,消弭积累数年的两岸民间仇恨氛围。其三,尊重地方县市与陆方政府、各省市的交流,让地方政府和民间自己到对岸找出路、找生意。其四,珍惜媒体、学者、政党和民间团体在两岸间良善沟通的角色,不再动辄以红帽子进行监控和打压。

蔡政府任期只剩最后1年多,却可决定把台湾带向和平还是战争的十字路口。如果能从善如流,放手让民间交流,舒缓两岸紧张,两岸就有可能在美中关系短期走向和缓的背景下,找到更多回旋与缓冲的空间,春暖花开的日子终将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