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两岸堆叠理性 让民间自由交流

中国时报社论

立法院院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解除人民组团赴大陆观光之限制,并优先开放陆客循小三通赴离岛观光,赖政府仅表达「尊重」。大陆不久前派出155人代表团参加台北旅展、29名文旅官员同行,但我方「禁团令」至今纹风不动,更维持赴大陆旅游橙色警示,令人叹息。

顺应民意 解除旅游禁令

参加台北夏季旅展的155人陆团,是疫后陆方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访台团,紧接着又有福建150人团参加金厦泳渡,但这种「开小门」式的「小交流」聊胜于无,与蔡英文首任时维持陆客陆生来台、两岸双向交流,不可同日而语。更与马英九时代两岸大交流相距甚远。因此,蓝白立委共同推动解除禁团令、开放陆客赴离岛观光的决议,既具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代表了6成民意的诉求。

遗憾的是,赖政府的两岸政策充满斗争思维,唯一的「另类」郑文灿又因贪腐案件辞去海基会董座。这位民进党内身段柔软、与对岸交往经验丰富的「知中派」,还没来得及在舞台上施展拳脚,就黯然退场,无疑令本就不妙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郑文灿案震撼朝野,更引起对岸密切关注。自然地,舆论对郑文灿落马的猜测也从党内宫廷斗争,蔓延到两岸层面。

盘点郑文灿的海基会「短命」董座任期,虽谈不上有政绩,但至少有两点值得深思:第一,清晰表态「以宪法及增修条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也就是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后来说的「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习惯讲是两岸关系」,这个表述合乎宪法、与「两国互不隶属」有所区隔。第二,积极支持两岸民间交流,向各党派各界人士请益,协助大陆人士来台访问。这是在两岸对话管道中断、民间感情疏离的状况下,海基会能力所及做出的最大努力。

「堆叠善意」是赖政府和民进党人士谈及两岸关系时经常使用的名词。两岸执政党政治立场南辕北辙,往往鸡同鸭讲,「善意」基于不同立场的解读,意涵也会截然不同,民进党眼中的「善意」在北京看来或许是「挑衅」,反之亦然。因此,两岸在堆叠善意之前,不如先堆叠理性,双方对两岸民间交流都不要戴着政治有色眼镜,先让人民彼此自由往来、相互了解。

例如,如果按照民进党激进派的标准,此次获准来台的29名陆方文旅官员,广义上隶属中共宣传系统,岂不是标标准准的「来台统战」?若两岸交流事事上纲上线,那么陆委会、海基会干脆撤掉算了。就在1年前的台北旅展,上届政府的陆委会阻挡所有陆方官员来台,引发北京强烈抗议,恰是过去8年来两岸紧张对峙、互信无存、彼此误判的缩影。

从善如流 大陆也应接球

既然赖政府愿意开门迎客,不排斥大陆官员来访,至少建立起了「政治归政治、交流归交流」的理性认知,就应继续坚持,不必草木皆兵。恢复交流、重启观光本是好事一桩,赖政府之所以不敢从中作梗,根本原因是台湾主流民意支持,只得从善如流。

同理,大陆也应该看到,在有限的政治空间下,民间交流仍有无限潜力。事在人为,不宜再作犹豫。此次陆方派团来台,是应纯民间身分的「台湾旅游交流协会」邀请,既未与海基会有任何公开接触,也没形成两岸「观光小两会」同台的状况。红绿关系紧绷,双方同场不同框,避免尴尬可以理解,但如果陆方能利用好契机,打消政治顾虑,与我方授权团体「台旅会」自然互动,必定能增强两岸所有「交流派」的信心。

大陆《惩独22条》是政治表态,赖政府「橙色警告」也是政治表态,双方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政治斗争下,依然有成千上万台湾游客赴陆交流参访、乘兴而归,也有大陆官员代表团来台公开活动、向台湾民众行销各省市人文风情。这个景象至少说明,在两岸政治拉锯下,民间交流仍有空间。

代表新民意的立法院,透过决议向大陆释出台湾多数民众欢迎陆客、希望两岸恢复双向交流的善意,赖政府是否执行是另一回事,北京应该接好这个球,主动宣布开放陆客赴台,或尽速恢复福建游客赴马祖、金门。两岸和平,民心为大,只要双方民众多来往,政治矛盾就会被置于次要,喊打喊杀的激进主张自然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