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跟上脚步恢复两岸民间交流

旺报社评

中共政治局常委会通过「优化防疫二十条措施」,口头不称「放宽」,实际上松绑不少涉及国际交流、隔离时间的严格限制。拜习会后,台海情势有望在一中政策红线之上稍微稳定,大陆放松防疫有助于两岸民间交流,引导两岸关系回暖,应是各界努力和期待的方向。

优化防疫松绑限制

北京此次颁布的「二十条措施」,与其说是有意稳步放开的讯号,不如说是回到「精准防疫」的初衷。例如,官方首次将疫情风险区从高、中、低三级缩减为两级,并下令高风险区以楼栋作为单位,这其实是去年曾行之有效的「上海经验」。但Omicron出现后,防疫政策收紧,封城卷土重来,但变种病毒致命力明显较低,「二十条」不再纠结于「溯源」与「切断传播链」,而是未雨绸缪加强救治能力、开发特效药物,显然着眼于后疫情时代如何常态化防控、避免老弱群体病亡潮。

北京透过最高层级的政治局常委会,拍板「二十条措施」,就是要清晰地传递出如下讯号:加强中央集权并不会改变理性灵活的决策能力,尤其是重视对地方「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的整治,也不允许中央集权造成地方扭曲政策原意,令防疫异化为普通民众的沉重负担。「二十条措施」颁布后陆港金融市场大幅反弹,显示出中外资本对大陆经济前景重拾信心。在上述情势下,大陆取消国际航班「熔断」机制、缩减入境隔离时间,对改善北京国际形象、宣示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更具有积极意义。

陆方努力优化防疫措施,也有望让两岸民间交流的门打得更开,过去两年来削弱两岸交流的政策障碍,都应一并得到解决。首先是大陆取消航班熔断机制后,国际航空公司往返大陆成本大幅降低,将直接刺激两岸客运航线复苏。陆方10月底开始执行冬春季航班表,两岸能否恢复到疫情前每周676班客运航班的表定数量,一方面有赖于蔡政府将仅有的4个大陆航点恢复到33个,另一方面则需要陆方评估好「5+3」新政后隔离旅馆量能,尽可能恢复两岸客运航线运转。

其次是大陆首次正式提出「闭环泡泡」方案,令已经维持两年多的两岸线上交流活动,终于看到了恢复线下举行的曙光。无论是双城论坛、海峡论坛、企业家峰会等传统交流活动,还是具有重要沟通功能的两岸二轨智库、媒体交流平台,面对面的互动都不可或缺,而疫情发生后往来两岸隔离的时间成本,致使不少活动的参与规模实质缩小。尤其台湾经过5个多月的开放,大致已经完成群体免疫,在「闭环泡泡」之下免隔离前往大陆参加两岸交流活动,较过去的风险更低。这部分能否做成,主要取决于大陆方面的配套措施。

有助两岸融合发展

因应本土疫情和国际情势,蔡政府10月调降陆港澳的疫情风险级别,并在本月初松绑港澳籍人士来台限制、恢复港澳台观光,陆委会也表明重启小三通我方已经准备好了,需待陆方海关等前线人员到位后,选择合适时机恢复。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固然一时无解,恢复制度性沟通协商也注定遥遥无期,但双方至少保留维持两岸民间交流的难得默契。至于中国人讲究的「面子」问题,两岸应该以各自调整防疫措施为契机,阶段性、渐进式地同步执行恢复民间交流的措施。

例如,香港政府在9月底率先松绑入境政策为「0+3」、取消隔离后,民进党政府也相应取消了部分港台之间旅行限制,港台民间交流已经基本恢复。这可以算作一次隔空的良性互动。同样,当大陆释出「二十条措施」减少隔离时间、启用「闭环泡泡」之后,我方就两岸民间交流需要相应作出何种松绑?这就需要蔡政府审慎评估后及时回应。

大陆这些年常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美方不支持台独态度明确,民进党不要空谈「抗中保台」,国际社会也普遍支持台海和平稳定,大陆若想对台宣传「统一有好处」,仍然需要两岸和平作为前提。因此,两岸应该务实把民间交流尽快恢复起来,这才是两岸和平、融合发展的最大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