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依世大运模式 恢复两岸大交流
旺报社评
成都世大运开幕式,中华队依「奥会模式」按英文T排序入场,大会司仪高唱「中华台北」名称,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与欢呼声,教育部次长林腾蛟、体育署长郑世忠随团参与,并接受大陆官媒采访,创蔡政府上任后中央官员登陆最高层级。不久前北大党委书记郝平率领陆生团访台,全程未受反中民粹干扰。疫后两岸交流渐趋正常化。
两岸关系不能再蹉跎
对比2017年台北世大运、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都世大运是近年「奥会模式」落实得最好、两岸沟通最顺畅的一次国际赛会活动,更显当下两岸关系的和缓势头。2017年台北世大运时,蔡英文政府刚刚上台一年多,两岸关系尚未严重恶化,当时大陆在政治顾虑下,未派出大规模团队,并技术性缺席开幕式,但仍派国台办交流局长黄文涛等官员随团赴台,蔡政府也低调放行,提供便利,并未衍生政治风波。
2022年北京冬奥,当时两岸关系已急转直下,加上西方各国因新疆、新冠等问题纷纷倡议杯葛,蔡政府承受相当大的「抵制冬奥」压力,但最后还是决定派团参加。开幕前夕,网路突然爆出我国手身着五星旗训练服,因而遭独派霸凌事件,两岸天空满满政治硝烟味,不过大陆仍遵循「奥会模式」默契,两岸体育交流终能维系。
此次中华队参加成都世大运,因临近2024选举而更显得敏感,但陆方尊重我方次长级官员随团的安排,比台北世大运大陆团来台规格还要高,相信此一模式在9月杭州亚运还将延续。背后代表三个迹象:第一,两岸官方沟通管道虽未恢复,但很大机率曾就世大运、亚运进行过有效的沟通;第二,两岸都有默契不让政治因素干扰体育、青年交流;第三,两岸民间的民粹对立情绪不再「一点就燃」,双方民众对恢复交流均乐观其成。
两岸交流逐步回到正轨,殊为不易。当然,大陆对两岸关系性质的核心问题,会有自己的坚持,因而大陆媒体、学者在评论近期两岸交流议题时,频繁提及或暗示,只有重新确立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协商基础,陆生、陆客等制度化、常态化交流才能全面恢复。不过,改善两岸关系已经没有时间蹉跎,当务之急是让台湾支持两岸和平交流民意最大化,形成对台独的牵制力量。
推动两岸交流制度化
距离投票还有5个多月,在野政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讨厌民进党虽然是台湾社会多数民意,但透过2024选举下架民进党的难度愈来愈大。大陆或可思考,如何让「民进党执政」与「两岸交流常态化」之间的逻辑脱钩。首先,从民意结构来看,赖清德即便低票胜出,也会是少数的弱势总统,民进党立院也很难过半,台湾将回到2000年时朝小野大的格局,届时赖清德必须向现实和民意妥协,否则施政将一事无成。切不能因为民进党继续执政,轻易得出「民进党赢者通吃」或「台独万年执政」的结论。
其次,从国际情势来看,全球关切台海和平稳定。大陆反对「台湾问题国际化」,但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赖清德不修正台独立场,国际压力就会转移到民进党头上,近期外媒散播「疑赖论」,传闻赖清德争取过境美国更高规格待遇碰壁,都暴露了民进党面临的困境。大陆若能赶在拜登政府最后一年内美中管控分歧、恢复对话的窗口期,顺势推动两岸交流制度化、且形成超越台湾政党轮替的「超稳定状态」,符合两岸和平与融合发展大方向。
蔡政府两岸核心官员与幕僚多经历多朝、老成持重,正是赖清德国安团队所欠缺。掌握今年下半年「疫后复常」契机,尽速恢复陆客、陆生来台的大交流之局,让两岸民间交流、融合的方向不可逆转,这才是因应2024后两岸和平「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