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恢复大交流 台海免于惊涛骇浪

旺报社评

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大陆党政机构改革的工作主轴,并未在两岸问题上着墨,显示北京把精力聚焦在内部发展与制度建设层面。即将举行的「两会」将以政府换届为主题,相信台湾问题也不会是重点。这表明北京并不急于统一台湾,交流合作、和平发展仍是两岸最大公约数。

疫后交流 缓解台海紧张

二中全会公报并未透露机构改革具体方案,但从会前、会后媒体消息,以及习近平与大陆民主党派召开协商会议内容来看,机构改革幅度不小,主要触及政法、金融、科技三大方向,习近平坦言此次改革「触及利益比较深」,至于港澳办「升格」至与中台办(国台办)平齐,应属于微调。

习近平启动机构改革,海外舆论关注的重点是「以党领政」的全面强化,但忽略了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兼并机构、精简人事、削减开支,对于大陆官方来说,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机构改革势必牵动北京大量精力,也再次说明,习近平的施政议程仍以对内整固为主,也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奠定制度根基。

即便如此,二中全会公报重新提及二十大报告中「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论断,重申「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多少暗示了台海问题、中美博弈与国际情势的全面联动,已经成为中共施政的重大考验,一旦外部环境稳不住,必将拖累大陆内部经济复苏和改革进程。

如何因应台海「惊涛骇浪」,绝对是摆在北京高层面前的重要课题。如果说去年裴洛西来台,大陆的军事围岛、飞弹越台,还只是「你一拳我一脚」式的双边博弈的话,那么今年美国将台海与俄乌战局更进一步挂钩,令引爆两岸关系的引信愈来愈难以拆解。在上述情势下,台湾又正值2024大选,如何主动作为,化「惊涛骇浪」为「风平浪静」,让战争风险远离台海,是两岸必须面对的考验。

好在两岸执政者都认为疫后恢复两岸互动,是缓解台海紧张的有效之策。蔡总统春节后出席大陆台商联谊,陈建仁内阁亦收起了苏贞昌对大陆凶恶的面目,交长王国材喊出欢迎百万陆客,两岸政策基调趋于务实。同时,大陆重启两岸民航管道、协助遣返台南枪击犯,我政府也予以正面回应。这些善意互动,都给两岸民众「春暖花开」的期待。

两岸融冰 大陆愿做更多

在「两岸融冰」上,北京显然比蔡政府做得更多、动作更大。国台办主任宋涛在近期一连会见台湾农渔民、宫庙、佛教、基层社区代表等各界团体,不再是与国民党或特定背景政界人物的对话,而是广泛倾听台湾民众意见。从陆方新闻稿可以看到,宋涛虽然重申了大陆对台一贯方针,但并未要参访团为「统一」或「九二共识」等政治概念背书,支持两岸和平发展、交流合作是双方「最大公约数」。

新年以来,王沪宁与宋涛在会见台湾访客时,都反复提及「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四要」,浮现出两点新意:第一,大陆对台不再坚持「结果论」,重新强调「过程论」,不再纠结于「不能只要和平发展、不要和平统一」等问题;第二,大陆显然注意到了台湾部分民意尤其是绿营对两岸交流「前提论」的不认同,而改以「四要」画出最大同心圆,是相当有自信、有智慧的表现。

大陆高举「四要」与台湾主流民意找到了最大交集,这也说明新年至今,大陆对台恢复交流、接触的一连串动作,并未像过去那样被绿营肆意攻击、污名化。换言之,在恢复和促进两岸大交流的民意趋势下,民进党政府也必须顺应民意,至少不敢逆向而行。遗憾的是,蔡政府对两岸交流之门应开多大、多快,仍犹豫再三,既跟不上民意期待,也怕来不及规避台海冲突风险。

以开放陆客为例,陆委会拿大陆文旅部疫后「出国游」试点名单做文章,却忽略大陆官方向来不会将「出国」与「出境(港澳台)」并列的惯例,以此作为拖延的借口实在荒谬。反而是国台办交流局在与我观光业者会面时指出,是台方在挡陆客,表态乐见两岸直航与重启观光。美中加速走向修昔底德陷阱,蔡政府要有紧迫感,让陆客与直航在今春恢复,愈多大陆人在台湾,台海就愈安全,人民愈安心,对民进党持续执政愈有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