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别让两岸「圈外人」带风向

社论

刚结束的两岸智库学术论坛台湾媒体聚焦高育仁批评民进党政府「亲美抗中」,其实模糊了焦点。这场研讨会最重要的观察点,是陆方对台官员、权威学者的发言,应能代表北京决策层对一年来台海情势的判断,及未来的政策方向。

总结这些发言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官方涉台研究机构的学者并未着墨「台独名单」,在这个议题风向的,只是个别陆媒及对台幕僚单位的「圈外人」。第二,大陆学者对两岸情势并未彻底悲观,仍强调坚持和平稳定、融合发展。第三,陆方专家对「民意」的认知非常理性主张要理解、疏导、影响两岸民意。

对照近期大陆舆论场七嘴八舌的「武统」声音,这场研讨会传递的讯息,代表理性决策者的思考。如同一面镜子,照出哪些是真正有决策影响力的人,哪些是搅动民粹浑水摸鱼的人。同样,这面镜子也照出未来决定两岸关系的两大关键词:「战略定力」和「战略压力」。

战略定力与战略压力

「战略定力」已广为人知,其意涵为何?《解放军报》于中共五中全会后做了诠释,总结为24个字:「头脑清醒、处变不惊,冷静观察、通盘考虑,科学应对、谋定后动」,进而再概括为7个字:「办好自己的事情」。

在两岸关系上,大陆「战略定力」表现得很清晰:第一,对维护和平统一路线有定力,因为这是「战略机遇期」大局所需,北京不会放弃和统、转向武统。第二,对台湾内部政治变化有定力,民意潮起潮落是选举制度的必然,大陆不会随一时民意起舞。第三,对「中美关系决定两岸关系」的基本判断有定力,因为大陆深知台湾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中美实力对比,故在当前「川下拜上」的敏感阶段,更加冷静沉稳看待两岸。其四,对两岸关系「经济决定政治」的唯物主义法则有定力,因为北京确信两岸经贸整合得愈紧,台湾愈难以摆脱大陆。

相对于「战略定力」,较少人谈到「战略压力」,这个字眼尚未出现在大陆官方话语中,但已呈现在实际行动中,对两岸关系相当重要。「战略压力」是什么?应是和「战略定力」相对应,可细分为三类:其一,因自身战略目标或需求而自我产生的压力(内部压力),其二,因外方战略目标或需求所承受的压力(战略承压),其三,因自身战略目标或需求从而向外部施加的压力(战略施压)。

对北京来说,「战略压力」映射在两岸关系上表现为三股压力:在内部压力上,「统一」在中共「民族复兴」目标中必然占据一席之地,现阶段北京已经在研拟2035年现代化远景,对两岸问题存在焦虑感并不奇怪。在战略承压上,美国遏制大陆发展已成为朝野共识川普和拜登的区别仅在于手段,台湾问题日渐成为来自美国对大陆战略施压的一部分。

至于第三种「战略施压」,是近一年来两岸关注的重中之重。因为从主观认知、客观情势来看,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内部压力」愈大、来自美国的「战略承压」愈大,对台「战略施压」自然随之增大。回顾一年来大陆军机打破海峡中线默契,陆方舆论「武统」情绪高涨,大陆研究「台独名单」,其实都是对台「战略施压」增大的具体表现。

两岸和平是台湾主流

展望新的一年,由于美国新总统拜登上台后精力聚焦美国内部问题,北京的短线「战略承压」或明显减轻,加之中共五中全会重申「战略机遇期」及「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不变,加上大陆有效控制疫情,经济表现全球一枝独秀,台湾出口表现也不错,但对大陆出口、投资续创新高,经济依存度更高,北京自我「内部压力」因而减轻。因此,大陆对台「战略施压」料较今年有所减轻,这是未来一年两岸关系的机遇所在。

台湾有民调显示,「和平相处」是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主流愿景,牢牢占据9成,大陆权威涉台学者亦直言,台湾主张独立的并不占多数,更多是对统一进程的焦虑,这可以给僵持敌对的两岸关系带来两点启发:

第一,民意不等于民气,反中是一时民气,和平才是民意,民气虽可用,但民意不可违。第二,在亚太新情势下,大陆应适当减轻对台战略施压,创造并把握两岸沟通合作的契机,让台湾民众认识到和平、融合是两岸关系必由之路,也是可行之径,这才是心灵契合式融一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