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把两岸从战争边缘拉回来

中国时报社论

蔡英文总统在国庆演说中强调,「兵戎相见绝对不是两岸的选项」,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说,「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蔡英文呼吁国人「勇敢坚定,自信地站在世界的舞台,让台湾成为世界的台湾」,习近平则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自己的事」。蔡英文呼吁和平,习近平宣示不放弃使用武力;蔡英文认为台湾属于世界,习近平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事,两人如此针锋相对,两岸关系前景堪忧。

蔡习演说两点针锋相对

「不放弃使用武力」是中共多年来既有的对台表述,但习近平这一次加上「绝不」2字,语气显得更强硬、坚决。台湾民意基金会最新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中共的好感度降至最低点,推算全台湾仅有150万余人对中共有好感。大陆网路充斥反台情绪,「武统论」一度高涨,两岸民间关系恶化更是不祥之兆。

若站在对岸角度思考,北京加强语气宣示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用意是在告诉台湾民众,大陆希望和平统一,但绝不容忍台独和外部势力。同样,大陆苦口婆心向台湾社会推销「一国两制」,主张统一后在「两制」之下,台湾民众的权益、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但大多数台湾民众显然不埋单,接受「一国两制」的声音更不会成为主流意见。大陆多年来对台政策未获民众支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就牵涉到台湾民众看待两岸关系思维的三个层次:第一,民众将「统一」视为「被大陆(或中共)统治」,即便陆方提出「高度自治」的承诺,但毕竟「一国」是主体,「两制」是特殊安排,台湾现有的政治、军事、外交权将由北京收回,《中华民国宪法》所保障的自由权与人权也会被取消,「统一就是被对岸管」的认知深入民心。第二,台湾民众普遍认为对岸应「先放弃武力」,两岸再来好好谈如何解决政治分歧,即便陆方反复论述「武统」只是「最后选择、针对最少数人」,但未能说服台湾。第三,台湾民众希望国际社会参与到两岸和平解决争议的过程中,作为最后的保障,这又与北京「反干涉」的思维相矛盾,导致大陆愈施压,台湾愈靠向国际。

从融合中积累统一条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思维认知,在北京看来可能是「偏见」甚至是「错误」,但必须实事求是,这些观念不仅长期普遍存在,也具有一定合理性。蔡总统在今年国庆演说中提及「两岸绝非兵戎相见」以及「让台湾是世界的台湾」,颇能迎合这种心理。这也是为何民进党政府执政6年来,尽管内政备受质疑和不满,支持度明显下挫,但两岸和外交的满意度并不差。不过,这些事实不能成为忽视台海战争危机的借口,更不能将其视为理所当然,放任两岸之间的敌意螺旋上升,最终把台湾、大陆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拖进一场不可预测的风暴之中。

所幸中共二十大报告没有出现「统一时间表」,也未出现「两制台湾方案」的表述,加上习近平强调两岸心灵契合,这些都应被视为「和平善意」。大陆应持「在两岸融合过程中积累统一条件」的信念,用持续深化、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的时间,来换取与增加台湾民众认同和平统一的空间。当越多台湾民众、企业透过两岸融合的制度安排,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并从中享受利益、获得尊重、成就事业,自然会降低「被大陆统治」的疑虑和拒斥情绪。

「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是2300万民众的主流认同,也是民进党意识形态的神主牌。但中华民国宪政体系和两岸、国际社会的现实,已凸显台湾本土意识论述难以维系台海和平,也难以保证自由民主体制的持续。在此认知上,「台湾的前途由台湾人民决定,两岸关系的前途由两岸中华民族和平商议,亚太地区的和平由区域各方共同参与」,应该成为跨越朝野的「同心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