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逐步开放边境 从两岸开始
旺报社评
民进党执政后陆客大幅萎缩,疫情又让国际旅客几乎归零,观光产业惨上加惨,旅馆业还可以靠防疫旅馆维持一定收入,其他餐饮、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都是惨淡经营。
陆防疫成功 台湾得利
民进党以股市创新高、出口增加而沾沾自喜,但2021年实质薪资负成长,物价上涨已超过名目薪资的涨幅;再从产业别分析,出口产业固然靠着大陆市场风光亮丽,内需产业却萧条萎缩,民进党政府以「纾困」来止血,只是杯水车薪。
疫情下是「一个台湾,两个世界」,蔡政府只想用「获利的台湾」操作大内宣,却对「受苦的台湾」视若无睹。去年三级警戒过程中,台北一间餐厅老板在租屋处上吊轻生;台南一位八大产业的单亲妈妈服药自杀;新北一位游览车司机跳楼身亡……这些实实在在的苦痛,被执政者刻意地忽略遗忘。
变种病毒Omicron的出现,疫情似乎看不到尽头,这也让早已苦撑待变的内需产业,几乎要断掉最后一口气。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内需产业需要近水,这个近水不在欧、美、日、韩、新南向,只有中国大陆符合可能的条件。
美国疫情几近失控,民进党不敢把美国放入「重点高风险国家」,就把全球(除帛琉以外)都视为高风险地区,这是障眼法。
美国7日平均染疫人数是80万2197人/日,大陆只有173人/日,再考虑到大陆人口是美国4.3倍,也就是说,美国疫情的严重程度是大陆的1万9939倍。
疫情如此极端的两个地区,民进党目前却是「一视同仁」,以相同的标准规范入境,在防疫上没有道理。再从经济的角度,2020年入境旅客人次是138万人,只有2019年的11.6%,而2021年甚至还不到百万人次。若今年的景气还是如此,观光从业人员能够过活吗?
疫情拉长,人民必须在「病死」与「饿死」间作选择,而现在病毒持续变种,想等到「全球疫情受到控制」后再开放边境,是行不通的。台湾只能够分阶段的开放边境,先与防疫成果差不多的地区互通有无,等到未来疫苗、新药的出现,疫情正式「流感化」之后,再尝试与病毒共处。
美疫情严重超陆万倍
现阶段若要针对性的开放边境,那么经济上最有效果,疫情上风险最低的地区,当然是大陆。大陆以14亿的人口,2万2000余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能够把疫情控制到这个程度,实在是让人难以想像。北京的防疫策略是「长痛不如短痛」,目前大陆有数个城市,上千万人处在封城阶段,封城的过程中必然有对自由的限制,以及少数民生需求未被满足,这是「过与不及」的权衡;但从结果来看,的确是利大于弊。
大陆疫情受到控制,台湾才有稳定的出口市场,台湾人民事实上享受着对岸防疫成功的外溢效果。相较之下,美国对于Omicron病毒株,已经不得不采取「佛系防疫」策略,首席防疫专家佛奇表示:「Omicron终究会找上几乎每个人」,对美国来说,等到大家都感染,自然就不会有新感染者,疫情才能结束。
美国的策略,显然与台湾南辕北辙。对台湾来说,等到疫苗、新药物的出现,疫情真正「流感化」后,再来尝试与病毒共处,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而在那之前,台湾最好的选项,是逐步与疫情差不多的地区开放边境,中国大陆就是最好的开始。
两岸贸易往来频繁,有着商务往来的需求;陆客也向来有来台湾旅游的动机,会是观光产业定心丸。目前全球还有条件「清零」的,也只有大陆、台湾等寥寥几个地区,两岸完全有能力在管控疫情的前提下,对彼此放松边境的管制,增加经济的来往与交流。
两岸之间有磨有合,但北京当局从来没有因为民进党的暴冲而莽撞,贸然降低对台湾人民的关心。民进党对两岸往来的种种设限,路人皆知是政治考量,但现在不是考量政治,而是注重经济与民生的时候。若民进党阻止台湾人民因两岸交流获利,等于是承认共产党比民进党更爱台湾,民众看在眼里,将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