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破冰从防疫合作开始

旺报社评

全球至少60个国家或地区,相当全球61%人口,已开始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但台湾至今仍然挂零,部立桃园医院爆发群聚感染事件,更凸显医护人员缺乏疫苗保护的人道危机。日前媒体传出「晶片换疫苗」的说法,虽属一厢情愿,却迎合了绿营主导的台湾「自豪感」,大陆高调报导大陆台胞施打疫苗的消息,陆媒更把蔡政府是否接受大陆疫苗,视为两岸关系能否改善的观察点

疫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两岸硬实力失衡下,台湾扭曲的失落感与大陆「以我为主」的高姿态。早在几个月前,《旺报》社评就指出,新冠疫苗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如今应该是两岸透过非政治性领域合作,累积善意与互信,为化解政治僵局创造条件的适当时机。让疫苗议题回归技术领域,排除政治操作,才是明智的做法。

多国的新冠疫苗研发已经成功,并依法取得上市许可,随着产量逐渐增加,供给将逐渐回归商业机制。大陆科兴疫苗已在土耳其、印尼、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始施打,另一款陆产疫苗也在非洲多国推广接种。欧盟成员国匈牙利1月29日率先批准大陆产疫苗入场德国紧随其后,表示对大陆疫苗持开放态度,只要获得欧盟药监局批准,就会开放施打。

大陆要澄清台湾社会疑虑

大陆官方一本「两岸一家亲」的善意,优先为在陆台胞免费施打疫苗,并对供应台湾需求持开放态度,但一些陆媒却把疫苗议题高度政治化,渲染出一种民进党政府因台独而拒绝陆制疫苗、台湾民众「跪求」大陆疫苗的氛围,民进党大内宣则认定大陆「以疫苗谋统」。这类论述不客观也不友善,两岸更不可能透过防疫而「破冰」。

蔡政府近期涉及两岸疫情问题的言行虽有所改善,但还是有很大的问题。中央防疫总指挥官陈时中最新一次回应陆制疫苗议题时,特意澄清不用大陆疫苗非关歧视,而是受到国内法的限制,也解释大陆疫苗三期试验数据尚未登上国际期刊。相比上一次记者会回应大陆筛检费用为何比台湾便宜时所使用的轻蔑言词,这次发言至少较为理性,但也点出了蔡政府近半年多来处理疫苗议题的盲点

国内法规绝非排除陆制疫苗的借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是一部空白授权的上位法,予以政府很大的裁量权,但也凸显出问题到了这个层次,早已超出陈时中或防疫团队的权限,而需要更高层次的「政治决定」。放眼世界各国因应新冠疫情的各种特殊措施,再看看蔡政府1年多来的各项「超前部署」,哪一个不需要「政治决定」拍板背书呢?就以新冠疫苗为例,无论是大陆还是欧美,疫苗研发、试验、投产和施打,哪一道程序没有经过各自政府的紧急授权、快速审批呢?如果蔡政府确实买不到疫苗,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或顾左右而言他,而应对引进大陆疫苗持开放、可讨论、可检视的务实态度。

当然,大陆也有必要进一步提供更公开、透明、具国际采信的陆制疫苗资料。最值得参照的案例,就是香港特区政府对陆制疫苗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港府早在去年就宣布将引进包括大陆科兴在内的3款新冠疫苗,但始终「只闻楼梯响」,科兴疫苗到港时间一再推迟,就是因为实验资料不足,港府的疫苗专家委员会反而优先批准了德国BioNTech研制的mRNA疫苗引进。换言之,连北京「一国两制」下的香港都还在就陆制疫苗进行专家层级的讨论,大陆就更需要拿出资料澄清台湾医界和社会的疑虑。

让疫苗议题回归理性专业

中美关系开始调整,两岸关系将随之改变,变局前夕,两岸宜多一点平常心,让新冠疫苗议题回归理性、常识和专业,少一点政治考量私心杂念。可以从交换疫苗资讯和意见开始,由两岸卫生部门授权专家和大陆疫苗业者,以民间交流、视讯会议形式展开专业沟通。大陆媒体可以扩大报导在陆台胞施打疫苗的相关讯息,让台湾民众知情、放心。让科学与真相成为两岸防疫合作的主轴,两岸关系破冰将不是不能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