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晶片战 两岸更应合作
旺报社评
美国总统拜登8月9日签署《晶片法案》,众议院议长裴洛西亚洲行亦与游说台日韩共组「Chip 4」有关,当日蔡英文总统午宴,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和硕副董事长程建中都是座上宾。在与中国展开科技竞争已是美国朝野「政治正确」的当下,台湾科技企业何去何从,不只事关「护国神山」的未来,更与两岸经济合作前景有关。
避免两岸脱钩
台湾晶片与两岸经贸关系密切之深,官方数据说明了一切:据经济部国贸局统计,今年1~4月间,台湾向大陆及香港出口额的58%为积体电路,较去年1~12月积体电路占出口额49.6%的比重获进一步成长,而去年积体电路在台湾与陆港之间进出口总额为1139亿美元,占据两岸贸易总额4成之多。同时,为大陆创造外汇最多的企业中,从事半导体产业的在陆台企也位居前列。简言之,如果美中晶片战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两岸半导体「脱钩断链」,不仅两岸经贸关系的半壁江山将不复存在,大陆自身经济也会出现风险。
当然,情势还未演变到极端境地。美方《晶片法案》虽然毫不掩饰「选边站」与「红萝卜加大棒」的强势竞争思维,处于印太战略要津的韩日台有不得不从的政治压力,但该法案规定政府补贴独厚美商的倾向,恐最终使得包括台积电、三星在内的东亚晶片巨头得不偿失,进而必须在「经济帐」和「政治帐」之间再三斟酌。媒体报导张忠谋在午宴时,曾向裴洛西直率表达「不看好台湾半导体移植到美日」的观点。无独有偶,最近大陆外长王毅与新任南韩外长朴振的会谈,也形成了「维护两国供应链稳定」的共识。美国主导下的「Chip 4」能否真正成军,地缘政治固然影响颇深,但绝非决定性因素。
然而,晶片议题被高度政治化,早已成为美中、两岸之间不争的事实。自川普政府掀起去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美中经济脱钩以来,过去所有全球化产业链的逻辑、策略都被彻底改写。一方面,台湾不再只是地缘政治的「不沉航空母舰」,更是牵动大国争霸的半导体供应链,中共军演前夕台积电董座刘德音接受美媒专访,正是上述思维的显现。
另一方面,面对美方脱钩压力,北京将「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放诸前所未有的优先位置,进而将晶片之争与科技之争、制度之争、国家实力之争联系起来,遂采取「举国体制」投入逾2兆人民币用于研发最尖端晶片,试图尽速「弯道超车」摆脱外部依赖。
引进台湾模式
最近大陆「晶片反腐风暴」席卷全国。从主管晶片制造的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到曾扬言收购台积电的原紫光董座赵伟国,再到大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前总裁,近10名与晶片有关的政企人士连续被查,预示了大陆「举国造晶」效率低下、弊病丛生的结局。几乎同一时间,曾被陆企中芯高价挖角的前台积电营运长蒋尚义,辞职后首度向媒体坦承,加入中芯是「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并表示他感到自己因出身台湾和美籍身分而不被信任。话音刚落,大陆媒体传出中芯突破美国制裁成功制造7奈米晶片,但国际舆论普遍持质疑和观望的态度,折射出大陆短期内核心技术「弯道超车」并不被看好。
以晶片为代表的核心科技竞争,终究需依靠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而非政治驱动的零和博弈,美国的单边围堵不会成功,大陆也难以重温当年靠海外学子突破封锁、归国研发核子武器的旧梦。台湾半导体产业虽早年得益于美国的扶持和转移,但最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傲居全球,与近20年来中国大陆市场以及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密不可分,背后正是全球化的主导。
大陆与其以「拿来主义」思维在「举国体制」架构下挖角台湾半导体产业人才,追求形式上的短期突破,不如引进「台湾模式」带着台湾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在大陆扎根发芽、连结两岸、挂钩中美,此乃两岸经济融合的应有之义和真正价值,也是避免美中晶片大战波及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