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冬奥若良性互动 两岸更应互信

旺报社评

在美国发起的外交抵制下,北京冬季奥运即将在2月4日开幕,台湾决定不参加开、闭幕典礼,但未表态「抵制」,而以队员个人因素为理由。教育部并于19日举行公开授旗典礼,宣布由中华奥会率队与赛,奥会主席林鸿道因健康因素,改由前奥会副主席兼代理秘书长陈士魁领军,两岸奥会沟通顺畅,场中不会出现旗歌争议。

台湾顺利参与赛事

美国以新疆维吾尔族与其他少数族裔遭到系统性迫害,及西藏与香港的人权问题为理由,宣示对北京冬奥进行「外交抵制」,澳洲、英国、加拿大、丹麦、立陶宛等5国跟进,日本不派官员,但未使用「外交抵制」一词,法国态度模糊,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纽西兰、拉脱维亚、瑞典等国以疫情为理由不派官员,爱沙尼亚称因「政治理由」不派官员参加。

不过,已有7位元首级领袖将赴北京参与盛会,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俄罗斯总统普丁及波兰、阿根廷、巴基斯坦、哈萨克、蒙古等国总统。看来美国的外交抵制并未造成风潮,依据大陆外交部消息,美国至少18位官员向北京申请签证,准备到大陆参加冬奥,美国外交抵制只有立场宣示的意义,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强都曾经抵制过对方举办的夏奥会,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进入21世纪,美国仍沿用冷战时代的手段羞辱北京,更难奏效。美国的抵制没有引起太多响应,除了没有实际的国际冲突外,主要还是经济因素,大陆不但为西方世界提供大量产品,同时也是庞大的市场,特别是与日俱增的运动产业惊人的购买力,让许多运动员或相关企业,面对大陆格外小心谨慎。

台湾一些人权团体声援「#NoBeijing2022」(不要北京2022)的倡议,但引起的关注不多。这不仅是因为台湾参加冬季运动竞赛的项目不多,也反应蔡政府任期最后2年,在两岸关系上希望避免扩大对立的心态,没有明显外部压力下,就没有强出头的必要,力求行稳致远,不节外生枝,以管控危机。

本届冬奥台湾4位选手取得参赛资格,包括竞速滑冰黄郁婷、雪橇林欣蓉及滑雪李玟仪、何秉睿等。其中黄郁婷非常值得期待,她是竞速滑轮溜冰1000公尺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转战滑冰后,不到一年内达到世界杯秒数标,去年底在大道竞速滑冰世界杯(北京冬奥资格赛),一举取得500、1000和1500米项目参赛资格。参加ISU大道竞速滑冰4大洲锦标赛,更夺得女子1000米项目金牌和500米银牌。

独派没有借机生事

近年来,台湾有人不满于参与国际赛事的「奥会模式」,引起内部的争执,甚至还举办公投要求正名,引发两岸紧张。去年东京奥运期间,艺人小S为「国手」加油引起的两岸事件,让台湾内部吵成一团的代表队名称问题,被转移到两岸矛盾上,可谓2015年周子瑜国旗事件的翻版。

不过,这次冬奥,独派并未生事,民进党政府不但未在代表名称上做文章,也没有呼应美国加入抵制行列,给人不做麻烦制造者的印象。大陆为顺利完成冬奥以及年底二十大的权力巩固,也不愿意在这个场合横生枝节。12月北京宣布ECFA继续实施。1月6日,对岸海关暂停台湾石斑鱼进口,我方也不像前两次农产品被禁的大动作反应。都意味着两岸关系近期虽不乐观,但是双方都还有管控危机的意愿。

大国往往利用奥运比赛进行地缘政治博弈,也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利用本身的名气表达个人的政治立场。运动竞赛能否或应否作为从事政治、社会运动或变革的工具,世人并没有共识。但可以确认,国际竞赛一定会带来接触与交流,而对话、接触和合作更有可能带来改变,无论人权还是两岸问题都是如此。台湾在两岸奥会合作下可望顺利参加,预祝我国选手有优异表现,北京冬奥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