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应致力维持两岸良性互动

作者李武忠(博)

日前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主席台东火龙果座谈时有农民反映,台东凤梨释迦和火龙果销大陆为主,地方谣传若2016政党轮替会影响农产销大陆。对此蔡主席强调政府会带头行销农产品,不要依赖单一市场,会开拓更多的市场,请农民不要担心。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官方对于台湾农产品无论采购、通关程序、关税调降、行销通路等均给予若干方便,对于纾解国内部分农产品生产过剩以及增加我国农产品外销确实有所助益(至于利润分配合理性值得检讨修正)。在两岸政府积极推动下,中国已经跃居台湾农产品出口的首位,去年台湾出口到中国农产品总额近10亿美元再度超越从中国进口农产品的9.6亿美元,但是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农产品平均售价每公斤为1.76美元较出口到日本市场的2.36美元,美国市场的2.19美元来的低。

以台湾有限的耕地面积及高生产成本,加以所生产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在数量价格而是在于特殊性食用安全与品质,因此台湾农产品产销应该以全球高所得消费族群(含中国)为目标市场并进行有系统的调研开发,而不是为了满足中国广大普通级农产品消费需求;不过先进国家对于进口农产品食用安全、病虫害检疫产品规格等有相当严格规范,而台湾各农民生产之农产品品质亦有差异不是所有农产品都可以符合此种要求。

固然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要开拓更多国际市场并非易事,马政府做不到,同样民进党曾经执政八年,台湾农产品产销失衡问题并没有因此获得有效解决,中间剥削严重,农民专业所得依旧偏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迄今仍难以因应贸易自由化冲击,想要突破困境必须要有新的思维与做法,集思广益不能只是空嘴哺舌才能获得农民的信赖

中国已经是全球重要的农渔业生产与消费国家,每年自国外进口相当数量的农渔产品(2014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高达1,214.8亿美元),考量到农民生计无论蓝绿谁执政都不应该刻意忽视这样的市场与商机。两岸农业存在竞合关系,中国农业具有规模经济、低生产成本、广大消费市场等优势,台湾优势则在品种、技术、研发等,如何强化互补功能让两岸人民都能享受到贸易交流的「善果」非一方刻意让利,让中国消费者可以品尝到来自宝岛新鲜味美的农产品,台湾农民可以避开中国山寨农产品抢市与价格的恶性竞争,以商业贸易考量替代政治算计并透过良性竞争来提升双边农业技术与产品品质,创造双赢才是正解。

就国内农业长期发展考量,两岸合则两利,因此台湾在积极拓展农产品全球市场的同时还是要用心经营中国市场,未来无论在农产品绿色通关建置、「海峡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落实、农产品卫生安全检验检疫标准与认证、疫情联合监控、防杜中国农产品走私、中国渔船越界捕鱼、禁止自中国进口830项农产品解禁、货贸服贸签定等都关系到台湾农渔民权益,需要在人民监督下透过官方协商解决。为求两岸关系能行稳致远,两岸官方应该少点政治算计多点人性关怀,以「互利」「互荣」「共存」为出发点,而非由意识型态挂帅,才能让两岸关系长长久久,相信这会是台湾多数民众的共同心声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