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开放基改作物生产

李武忠

义美公司高总经理脸书别让台湾沦为「基改试验场」呼吁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国内目前虽未核准基改作物商业性生产,但是每年从国外进口黄豆240万吨中,九成以上都是基改黄豆,每年进口玉米约480万公吨中约40%为基因改造,对于长期大量食用基改黄豆玉米的族群,可能会暴露在未知的食安风险中,对台湾农业永续发展也是一大伤害。

尽管各国政府均强调所有基改食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评价和审批流程,把关相当严格消费者无需多虑,但是在执行上仍然出现许多漏洞导致基改污染事件经常发生,而台湾和泰国均曾发生基改木瓜外流种苗商和农民手中险影响木瓜正常外销案例,政府在无法确保基改与非基改作物前不应贸然推动种植基改作物。

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跨国研究也指出,食品和饲料受基因改造作物污染比例渐增,这可能与生产和贸易的数量增加有关。基改的贸易风险主要来自贸易伙伴政策不同调、基改作物的意外散播以及难以取得产品的相关讯息,这些都值得我国政府重视积极来防范并加强边境管控防杜非法基改农渔产品流入国内市场,以免影响到我国非基改作物产销;中国政府去年从美国进口苜蓿干草检出含有基改成份恐影响畜产品出口,台湾除对苜蓿干草采取农药残留检验外也有必要进行基改检测

管理基改食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追溯系统,向谁进货、卖给谁都必须有明确详实的通报资料,政府相关部门平时即应加强稽查对于违规者课以相当的罚责,业者厂商商家等才不会心存侥幸。为落实基改食品管理,建议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基改食品监督稽查体系、基改生物管理体系培训体系、执法体系等,才能真正做到执法检查制度化,检查工作标准化检察人员专业化。目前政府有关基改食物安全测试与风险评估完全依据国外的研究报告来订立标准,未考量国人饮食习惯卫福部应该针对基改食物对国人健康风险进行长期有系统的追踪研究与风险评估,如何真正落实基改食品标示规定,政府部门需多用点心。

食物安全是基本要求,在基改食品安全疑虑未解除以及政府执行管理能力未获人民肯定前,不能为商业与政治利益而轻易妥协。有机作物与基改作物具有抵换关系,何况台湾农地相互比邻很难不受影响,政府既要推动台湾成为有机农业岛又要鼓励基改作物种植政策明显矛盾,如何取舍请把抉择权交给民众别再越厨代庖。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